清朝翡翠雕刻的技艺解析

翡翠的雕刻和玉器在加工和生产上没有太大区别。它基于“数量和质量”的最高原则。根据翡翠的原貌和颜色,加上所有精致的创意,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的消除和浪费,实现最终目标。为了充分利用一切,像其他软玉一样,它可以作为独立的工具或小装饰品,以更好地展示成品的魅力,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81211525849009.png

我们看传统的翡翠制品,大部分比较小巧,这可能是翡翠原料都较少有大料的缘故吧。而大件的器物数量也比较少,以精致雕刻的炉,瓶,鼎,壶,碗,盘,盒等最为常见;翡翠雕刻最常见的成品就是手镯,头簪,戒指,朝珠,手串,挂坠,扳指等。

从清朝说起,翡翠大多都是为皇帝,后妃所专用,不仅仅具有十足的观赏性,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清朝中期,慢慢的翡翠以摆件,配饰,文房用品等为主;清朝晚期,首饰,挂件,烟嘴,烟壶等逐渐成为翡翠的成品形式。

清朝的翡翠雕刻尤其讲究量材就质,所以会根据原料的固有特征,来充分的表现出巧色,俏色,分色几种不同艺术手法的绝妙之处,这也非常考验设计者的创新能力了。巧色就是利用原料上的颜色,表现出另外的景物特征,刻画出新的意境;俏色就是在巧色的基础上,将颜色加以强调,展现出另一种韵味;分色则又是在俏色的基础上把不同的颜色各自强调突出,使翡翠在各部分分开而又和谐统一,达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境界。这足以达到人工与天然的完美结合。

清朝末期,翡翠加工市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玉雕加工场和一些小作坊的兴起,宫廷里的翡翠造办处也就面临着停工的威胁,而民间的兴起,使得翡翠呈现出加工和雕刻一体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