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徐霞客和翡翠有什么渊源?去看看《徐霞客游记》就明白了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记录了崇祯十一至十二年(公元1638-1639年)在云南的游历。徐霞客和翡翠最早、最具体、最生动的珍贵记录贯穿始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徐霞客从未去过缅甸。然而,《游记》年缅甸北部的山脉、水系和通道的描述与现代地图非常一致,这表明当时与缅甸的交流非常频繁。

  

  2、《游记》特别说明了缅甸玉石场与“宝井”是两个地方。文中有了“翠生石”(即翡翠原石)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把硬玉称为翡翠。

  

  3、《游记》以简洁的文字,记述了翡翠商人对付官府承差的三个妙法。请吃,设宴招待“买宝舍人”;搪抵,手头预备着低档次的料子“搪抵上司取索”,使承差看不上;躲避,一连几天不见面,连徐霞客留字条都请不出来,而且不敢传出任何信息,生怕承差抓着线索。

  

  徐霞客在其踏遍祖国山水之时,也曾游历过云南腾冲,到当地的玉匠玉商家中观看玉器。腾冲的一位姓潘的友人赠给他两块翡翠,徐霞客称其为翠生石。由于当时翡翠的价值尚未被大众所认知,徐霞客对这两块翡翠也不是很珍爱。

  

  见多识广的徐霞客,在翡翠的鉴别上却是外行。纯翠者方是上品,白质翠斑玉石直到现在才算有价值了。可怜上等的翡翠未遇伯乐,所托非人,被徐霞客拿去做了个杯子,倒是白质翡翠拿去做了工艺品,大名鼎鼎的徐霞客与翡翠失之交臂,实在令人叹息!

  

  徐霞客游云南,在滇西仅留下的这段涉及翡翠玉石的游记,弥足珍贵,它给世人透露了六点很有意义的信息:

  

  一是表明了腾冲当时翡翠玉石非常之多,随便抓起两块送人,而且是明显的有水有色的上等翡翠玉石,还说“此石无用”;

  

  二是主客对翡翠玉石所持的不同的评判标准——主人重视色彩,客人重视水头,两者都反映了绿色和透明度是上等翡翠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三是加工工艺纯熟,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想做什么样式就做什么样式,而且很快能做成;

  

  四是腾冲人很质朴,忙于生产,忙于做生意,顾不了也不会顾名人效应,连知名人士到来都无动于衷;

  

  五是官员染指翡翠玉石,经营者们为“搪抵”勒索,常用翡翠玉石进行贿赂;

  

  六是由外地人而且是大旅行家证明翡翠玉石就在云南集中加工,云南人对翡翠文化作出过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