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传奇色彩的汉语——陕西出土汉代玉器精品鉴赏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尤其是在汉代的是西汉第一个由平民建立的封建王朝(所谓草根天子,布衣将相),他们无所畏惧,对许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年和400多年间。大量玉器被生产和使用。这是汉代贵族上层社会生活(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一个重要现象。西汉玉器在先秦玉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的进步,创造了中国和田玉使用史上第一个耀眼的高峰。虽然东汉时期在玉器年没有发现多少玉雕,但玉雕技术的成就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汉高祖长陵出土的皇后印章

汉高祖长陵陵园出土的“皇后之玺”

1968年9月的一天,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狼家沟村一位年仅12岁叫孔忠良的小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于汉高祖刘邦长陵西南约1公里的土沟中发现了一方白玉印,拿回家后,其父将其交给了陕西省博物馆。这方玉印印钮浮雕一只螭虎,印面上刻有“皇后之玺”四字。它是迄今仅见的汉代一枚皇后官印。那么,此玺曾为吕雉所佩,也是完全可能的。该玺边长2.8厘米、高2厘米,重33克。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汉武帝茂陵出土的四神兽面大铺首

汉武帝茂陵出土的四神兽面大铺首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位于今兴平市南位乡策村。茂陵修建时间长达50余年,又处在汉代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加上武帝本人好大喜功,因此,茂陵既是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又是汉陵地宫埋藏最为丰富的一座。此铺首通高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10.6千克。青玉(有学者认为其材质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玉),表面呈苹果绿色,背面留有较多之土沁。

汉武帝茂陵出土的四神兽面大铺首

这件玉雕铺首构思神奇浪漫,布局奇特,寓意幽远,风格和谐统一,造型既威严庄重,又活泼生动,是十分珍贵的玉雕瑰宝。从这件特大型的玉铺首就足以证实当年茂陵陵陵园建筑规模之宏大,建筑之豪华。现藏茂陵博物馆。

西安北郊西汉墓出土的双身兽面纹谷纹玉璧

西安北郊西汉墓出土的双身兽面纹谷纹玉璧

此璧直径43.2、孔径11.5、厚1.6厘米。1997年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西汉早期墓M1出土。青玉,表面呈青褐、青黄、灰白及浅墨等不同色泽,温润古朴。玉璧出土时破碎为25块,分别位于墓主人胸部和背部。玉璧两面雕纹基本相同。玉璧侧面上镌刻篆书“六百六十一”五字,字迹细如发丝。此璧是迄今已经发现的汉代琢纹玉璧中最大的一件。其构思奇特,纹样结构复杂,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是罕见的古玉精品。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北郊陈请士墓出土的透雕双凤韘形玉佩

西安北郊陈请士墓出土的透雕双凤韘形玉佩

此佩高7.1、宽4.4、厚0.4厘米。1991年西安北郊范南村西汉中期陈请士墓出土。青玉,青黄色。有少量受沁灰白斑和褐色纹理。片状盾形,两面造型略有不同,中心钻一圆孔,正面圆孔下呈弧形凹面。其上阴刻云气纹,两侧和顶部均镂空,其图案为变形且不完全对称的鸟兽纹,表面又随形琢出阴线云纹,背面中孔上下基本上处在一个平面,唯下端略向内收。该佩其图案抽象,在似与不似之间,似螭不是螭,似凤不是凤,是目前考古发掘所见西汉韘形玉佩中品相颇佳的一件。现藏西安博物院。

汉阳陵陪葬墓出土的螭虎双凤熊纹玉剑璏

汉阳陵陪葬墓出土的螭虎双凤熊纹玉剑璏

通长10.7、宽4.2、厚1.2厘米,銎孔长3.7、宽0.5厘米。2005年汉阳陵司马道北侧陪葬墓M363出土,青玉,正面形成了一层较为均匀的灰色包浆,并有少量玻璃光,背面尚能看清它为青玉。螭虎头部上下各透雕一只凤鸟,下部凤鸟略大,回首卷体,拖一条造型夸张的长尾,凤鸟头上琢出卷冠,张口鸣叫,上部凤鸟回首卷翅,正面长方形框内还有纤细的阴刻地纹。该玉剑璏构思浪漫奇特,并融多种技法为一体来表现双凤、熊、螭虎三种不同的动物形象,使其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是一件难得的玉雕艺术珍品。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汉宣帝杜陵出土的玉器(杜陵四器)

2010年8月26日,西安市长安区的几个村民,在西安市东南郊汉宣帝杜陵陵园王皇后陵冢东南约300米处盗挖瓦当,在距地面约70厘米处的残砖瓦砾堆积层中发现了三件玉杯和一个相连一在起的一对玉舞人。这几件玉器出土后就被非法买卖,其后不久,西安市公安局文物稽查大队破获了此案,并将所有玉器收缴,这些玉器现收藏在西安博物院。

束有四圈金箍的金釦玉杯

束有四圈金箍的金釦玉杯,高12.8、口径6.6、圈足径4.7、腹壁厚0.25厘米。玉色青白鲜润,玉质细腻坚硬,有浅褐色晕斑,口沿金箍亦包嵌至口沿内侧,杯身中部金箍最宽,圈足底部近似漏斗状,圈足上的金箍折至底部一周。

束两圈金箍的金釦玉杯

束两圈金箍的金釦玉杯,高13.4、口径6.7、圈足径4.6、腹壁厚度0.25厘米。玉色鲜白莹润,玉质细腻坚硬,口沿和圈足上各束有一圈金箍。口沿上的金箍较宽,包嵌至口沿内侧,圈足底部向中心内凹,圈足上的金箍上折一周。

未见金箍的玉杯

未见金箍的玉杯,高12.3、口径6.4、圈足径4.4、腹壁厚0.25厘米。玉色鲜润,杯身上部呈青白色,下部呈青色,圈足部有浅褐色斑块,玉材中夹有墨色小圆点,玉质细腻坚硬。口沿、杯身、圈足上均未发现金箍。圈足底部近似漏斗形,且有少许残缺,从破损痕迹观察应属挖掘时为利器所伤。

从这3件高足玉杯的形制观察,最初制作成的玉杯均应束有四圈金箍,后来不知何时何因而失去了金箍。按照《汉旧仪》中的“太官尚食,用黄金釦器”记载来看,这3件玉杯都应是汉宣帝的生前御用之物。

杜陵陵区出土的一对身着曲裾深衣连袂比肩俏色圆雕玉舞人

杜陵陵区出土的一对身着曲裾深衣连袂比肩俏色圆雕玉舞人

两个玉舞人造型、大小、衣着几乎完全相同,系由一块玉料雕琢而成,玉舞人通高10.5厘米、下宽7.8厘米、裙摆厚度6.1厘米。玉舞人均眉清目秀,细鼻梁,小嘴,身材修长,它是汉代宫廷广为流行的“翘袖折腰之舞”的真实写照。两件玉舞人的头发和足底部均有灰褐色玉皮。此对玉舞人除了采用圆雕技法,还应用了镂空透雕,阳线雕和细线阴刻技法,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明确出土记录的形体最大的圆雕玉舞人,也是汉宣帝当年置于几案上用于把玩的御用品。

元帝渭陵礼制建筑遗址内出土的玉器(渭陵六器)

汉元帝刘奭(读音:[shì])渭陵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在渭陵西北约300米处有一覆斗形大冢为孝元王皇后陵,孝元王皇后名王政君,为王莽之姑。在渭陵东北约350米处还有一封土冢,为孝元傅皇后陵。从1965年至1973年,在汉元帝渭陵陵园内共出土了6件圆雕玉器,这些玉器是前后四次发现的,发现过程都纯属偶然意外。

圆雕玉仙人骑天马

1965年年底,咸阳市周陵公社新庄陵召村民在两村之间修一水渠时,一名社员在新庄村土壕挖土,于地表深约2米左右,偶然发现了一个被烧焦红土裹着的东西,清洗后发现是一件圆雕羽人骑天马玉器,驻队的公社农业干事卢道明当即将其收回,妥善保管,随后交给了咸阳市博物馆。羽人实为仙人,脚踏板下雕琢着的云气纹,寓意为天马在空中行走。笔者认为此件作品应是汉武帝时制作,它与武帝追求天马痴迷神仙企图升天思想行为完全契合,是西汉玉雕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圆雕蹲姿玉辟邪

圆雕玉熊

1966年3月,还是这里的村民在发现羽人骑马玉器不远的地方挖土筑墙时,又挖出了圆雕蹲姿玉辟邪和圆雕玉熊。

圆雕玉鹰

大约在一个多月之后,在此地又出土了一只玉鹰,当时村民在此处取土将玉鹰裹在土中,并夯筑在土墙里,因要在土墙上盖房,室内的墙面要铲平,铲墙时铲出了一件圆雕玉鹰。

圆雕走姿玉辟邪

1973年,当地村民在此处取土时,又发现了一件戴冠玉俑头和一件通高仅8厘米的带盖鎏金铜鼎,铜鼎里放着两枚大小不同套在一起的鎏金铜编钟,以及一件呈走姿的圆雕玉辟邪。

出土这批玉器的地方就是汉元帝渭陵的陵庙即孝元庙。王莽当年堕毁孝元庙时,这批玉器被掩埋在建筑废墟中,从而不为后人所知。这6件圆雕艺术品均属汉代皇帝的御用之物,是置于皇帝几案上供欣赏的艺术珍宝。

圆雕戴冠玉俑头

圆雕戴冠玉俑头

高8.5、面宽4厘米,重328克。青玉,青绿色,并有灰绿色纹带。玉俑头戴巾冠,神态安祥,五官端正,长眉,眉清目秀、直鼻、嘴唇微启、胡须稀疏、双耳较大、耳轮耳孔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脑后缕缕发丝,有条不紊,颈部下端有断茬。冠顶钻出一可插发簪的穿孔,通体抛磨光亮。现藏咸阳市博物馆。

圆雕大型玉辟邪插座

圆雕大型玉辟邪插座

残高18.5、长18、宽6.7厘米。1978年宝鸡市北郊金河砖厂东汉墓出土。青玉,有较明显的黑色纹带。采用一块较大的玉料雕琢而成。辟邪形象凶猛,一耳残半,颌下有长髯,头顶有一长方体榫座,背上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