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鉴赏的历史变迁!

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独特的玉文化就像一朵美丽的奇葩,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产生,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因此,玉的美和尊玉的美德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在今天的繁荣时期,赏玉、爱玉和藏玉的风更加盛行。

古语有云:“太平盛世兴珠宝。”在现今和平稳定的繁荣盛世下,人们对翡翠的追求日益浓郁,翡翠独具的文化灵魂正一步步渗进人们的心中,这就是翡翠,一个独具国际特色的文化瑰宝。

翡翠的文化灵魂是拥有数千年独特文化的沉淀应运而生的,也是中国人最欣赏的一种品质。在几百年前这种奇珍异宝是深藏在缅甸的崇山峻岭中,随之传入中国,后来就受到了一些帝王后妃、王宫将相的喜爱,其中很小的玉石就已经价值连城了,成为了很多玉石中的王者,这不仅是对大自然杰作的最高奖励,其中还有中国玉器源远流长的民族特色鲜明和深远的文化灵魂气息赞扬。

在清朝翡翠盛行分为两种一个是翡翠在民间流传;二是翡翠与内廷的关系。清朝翡翠向北流传,清代的一些官员大量的利用翡翠进贡给朝廷一些如顶戴上、帽子上镶的,朝珠、印章等实物;玉如意;盆景、樽、观音等玉器。

新中国成立以后,翡翠也不断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饰物,翡翠的加工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也呈现了很多的旷世佳作,比如就有“翡翠四宝”被称作为艺术的瑰宝;其中四宝分别为有“群芳揽胜”、“四海欢腾”、“岱岳奇观”、“含香聚瑞花熏”,翡翠插屏。这四件翡翠杰作各尽其美,其质色异彩纷呈,形饰丰富多姿,琢法奇异殊妙,风采卓尔不群,令人叹为观止。

在翡翠玉雕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分料,七分工”,此话正表明了雕刻工艺对翡翠成品的整体价值的重要影响。唐太宗曾言:“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此话与“三分料,七分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玉雕历史悠久,技法甚多,技艺精湛,这些造就了翡翠饰品的精彩。如果说,当年的不是传入中国,而是其他别的国家,今日,它是否还能如此般大放异彩,还是无人问津?幸好,没有如果。

一般而言,玉质上乘,工艺精湛的翡翠饰品称得上精品,若是有俏色雕刻更是珍品,具有不菲的价值。就目前来说,雕刻翡翠所运用到的雕刻方法有圆雕、浮雕、凹雕、薄意、镂雕、透雕、俏色等,不同的雕刻方法让翡翠演绎了不同的风情,给人一种难忘的美感。大自然孕育了翡翠这块美玉,而玉雕大师精湛的雕刻工艺,则赋予了翡翠生命的灵魂,使其焕发出无限的艺术魅力,成为玉石市场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翡翠传入我国起始于明代,据传,元末明初时,一位腾冲的马帮商人从缅甸拉回一块石头,人们觉得这种通透碧绿的石头非常好看,就这样翡翠流入我国。后来到了明中期,开始有较多的中缅之间的翡翠交流,而翡翠第一次做为玉石记载在文献中,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明末崇祯年间途经腾冲时记录下来的,在其«徐霞客游记»一书中,记录了腾冲的玉石业,一些关于翡翠的人和事,书中把翡翠称之为翠生玉,但那时的翡翠大都作为贡品献给中央朝廷。

翡翠真正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喜爱是清代,从乾隆年间开始,由于受到皇室和贵族的青睐,翡翠开始逐渐进入一个繁荣的时代,在清一本书中这样记载“玉出南金沙江,距州二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矿外护,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玉之美恶有与否,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汗省,背有作玉坊,角之见翡翠”,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在距州城2000多里的南金沙江,河里有很多玉,当地土人挖出来堆在岸边,和鹅卵石一样外观看着很粗糙,看不出里面有没有玉,凭经验随意的买回来,拿到大理的玉作坊里,切开一个角能看见里面的翡翠”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的翡翠贸易情况,当时并没有成规模的开采,只是当地土著从河里捡一些堆在岸边随便卖。后来经考证也证实,中国人进入矿区进行开采始于民国时期。

到清中后期,由于慈禧对翡翠情有独钟,翡翠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高档的珠宝饰品。但当时的翡翠的好坏并不是现在的好坏标准,而且清代和民国时期又有不同。1889年关于翡翠的«玉说»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翡翠的分级。书中把翡翠分为5个级别:

宝贵翠:绿色正碧,明艳晶莹,不油不干,无斑无绺,体质苍润,色相沉着。

佳品翠:白绿分明,色泽融润,白如凝脂,绿如滴翠

上乘翠:质地纯白,浓碧点染活泼,流丽,不散不晕,清澈无渣,是为俏绿。

以上3种为上品,当然也有比较差的翡翠的评判

无足取之翠:绿色或淡而似晕,或浓或近黑,白色或污似香灰,或暗如烂石

庸常之翠:通体淡碧,细玩颜色走散,漫无定踪,不能指其绿色之所在,或绿色内沉黑斑或搀白屑。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评价标准:

1.要有绿,翡翠都是带绿的,而且要绿的干净

2.白绿分明的白翠也是很好的(类似于白底青),整体要清爽,颜色发暗,发灰的不是好翡翠

3.正绿才是绿,那种通体淡碧(应该是淡绿,果绿一类的绿),不是好翡翠

4.讲究种好(所说的润),料子要求细腻,但不讲究水,通篇没有提水头,透。

清代翡翠

清代翡翠

清代翡翠

到了民国时期,翡翠的评价标准又起了变化,在一本比较有名的玉器书«古玩指南»中,赵汝南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在以前之风俗中白色者亦可用,有一两处红绿者更佳,纯绿者百无一物也。~意思是:以前白翠也是不错的,白中带红(红翡)和白中带绿都是上品,满绿的一百件里没有一件(满绿以前就比较珍贵,现在更稀少,一万件里没一件)

今则只贵翠而不重翡,且有以翡为疵之趋势。~意思是:现在红翡没人要了,而且还慢慢把红翡看成瑕疵。

近甘年来风习在,白地者不能用为饰物。。。如用白地反不如不用为愈,故白地翡翠今人绝少用之。~意思是:现在白地翠也没人要了,只要绿,哪怕料子粗一点,颜色不正也还是绿的好。

民国时期翡翠

民国时期翡翠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从清到民国,红翡没人要了,白地翠也没人要了,只有绿的才好。过去人只讲究色,不讲水头、透。其它什么白冰、紫罗兰、飘蓝花、黄翡、蓝水等等都不算翡翠。其实直到80年代,没绿的都不算翡翠的范畴,它们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叫缅甸玉。现代的翡翠讲究 种,水,色,地,工 具体就不多说了。了解了这些,就能知道老翡翠是指那些,如果有人拿个冰种紫罗兰来告诉你这是祖传的,那十有八九是假的。

现代的很多女子,也许为了谋生而长期工作,有时候连一次的精细装饰都难以顾得上。但是现代的时尚女性该知道,如果来不及精心的装扮自己的容颜,那就用腕间的风情,用那环佩叮当的清脆悦耳之声,用那具有冰清玉洁的翡翠,将自己的风情缓缓的透视出来吧。

看完本文,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