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而在东南亚国家的佛公很多都是丰胸细腰 20年前的惊世发现青州佛公像同时展出

为什么中国的佛像没有蓄胡子?答案可以在1月16日由大胡恩吉遗产公园发起的“微笑对话——犍陀罗佛像艺术与青州佛像艺术专场”中找到。犍陀罗似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像,这是中国第一次展出43件作品。“很高兴看到并幸运!”丁益铭,中国社会科学院75岁的研究员,研究佛像已经超过50年了,他说展览。

“犍陀罗”是古代印度北部的一个古老国家,今天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中国人熟悉的佛像艺术诞生在这里。佛教诞生之初,信徒们并没有形成佛像,而是在犍陀罗地区,在那里古希腊文化受到影响,希腊雕塑艺术和古代印度佛教文化融合发展,人们用欧洲的艺术形式表达佛教内容,佛像诞生了丁明一说。

学界认为,公元60至241年由佛信徒和艺术家们打破无佛像崇拜的历史传统,创造的佛像既有土著文化印痕、更洋溢着希腊、罗马艺术风尚。比如展出的犍陀罗佛 像,其面部造型均带有“高鼻深目”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面部特征。而其中一件公元2世纪的菩萨立像两侧,还有古希腊克里斯风格的柱子。

丁明夷介绍说,国内视若珍宝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均比犍陀罗佛像晚500年以上。比如展中一尊坐佛,他嘴唇微微上扬,面带微笑,双手呈现结禅状,呈打坐状。这尊佛坐像,看上去慈祥得很,整体高度为1.24米。丁明夷介绍说,一般犍陀罗造像不足1米高,而这尊坐佛高达 1.24米,距今已经有1900多年,举世罕见。

20年前的惊世发现“青州佛公像”同时展出

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 址,偶然间发现了一座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晚期至北宋,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随之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 大发现”。特色鲜明的高浮雕背屏式造像和单体圆雕造像,确立了“青州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地位,被誉为可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的杰作。展览出的 这批造像绝大多数施有彩绘、贴金,彩绘的颜色有朱砂、宝蓝、孔雀绿、赭石、黑色等天然矿物质颜料。特别是北魏晚期到东魏时期,造像以背屏式造像为主。其造 像胁侍的基座均由二龙吐水柱衬托荷叶、荷花、荷蕾组成,这一样式在其他地区十分少见。

此次展出的青州佛像涵盖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时期 的佛造像共31件,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佛像艺术的精湛风貌。其中21件为一级文物(国宝级),10件为二级文物。据介绍,此次展览位于遗址公园的报恩文化 艺术馆,将展出至今年3月31日,期间每周一闭馆修展,其他时间正常开放。

而今天国内看到的佛像不同,最古老的佛像——犍陀罗佛像很多都是长胡子的。“这是一种明显的男性特征。”策展人之一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日中文化协会专务理 事唐启山告诉记者,在犍陀罗时期,佛教是男性主导的。“庙宇神殿,女性不得入内,供奉的神佛,都是男性的神佛,所以都表现出男性的形象。”

唐启山介绍,佛像的“中性化”,正是在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才出现的。“现在中国庙宇中的佛像,面部白净,没有胡须。而在东南亚国家的佛公,很多都是丰胸细腰,甚至表现出明显女性化的特征。”他认为,佛教在向东方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打破性别的限制,因而可以在普罗大众中传播,“中性的佛像”接受男女信徒的 顶礼膜拜,这种发展衍变也为佛教文化历经两三千年不衰提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