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于丰也残佛 这是他一进入玉雕界就形成的风格

玉雕大师俞叶枫,个人简介——

现任云南翡翠艺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美术学院玉雕实验室副主任兼讲师;文飞集团艺术总监;俞叶枫是工作室的主持人。

主要成就:

2003年4月,在云南瑞丽开始自学玉雕。

2004年,得王俊懿的指点。2005年,获得“云南省瑞丽玉雕十杰”称号。2006-2007年,连续获中国石雕作品天工奖;同年创办“孤月玉雕艺术工作室”。

2008年,《洪福齐天》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2009年,《了》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最具文化创意奖”;《磨灭福生-千手观音》 、《何似在人间》 、《玉龙天尊—降龙罗汉》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等均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优秀奖”;《应无所往而生其心》 、《洗礼》等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银奖”;《了尘》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铜奖”。

2010年9月,参加中国玉器神工奖,作品《居高声自远》荣获“最具文化创意金奖”,被特邀上海世博会展览。

2011年,参加云南玉雕大师展,《残佛》 、《青蛙与鸣虫》 、《庄周梦蝶》 、《留得残荷听雨声》 、《一念》等荣获“彩云杯金奖”。

2012年,《古语新风》荣获中国上海海派玉器神工奖“创意金奖”。2012年,参加云南玉雕大师展,《浮世莲华》荣获“创意金奖”。

2013年《大舍》荣获中国玉石雕神工奖“金奖”。

2014年《知》荣获云南玉雕大师展“彩云杯金奖”以及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奖。

2014年《住空》荣获云南玉雕大师展“彩云杯银奖”。

谁曾想到现在被称为“中国玉雕界新生代代表”的于丰也,进入玉雕领域是歪打正着?自幼酷爱画画的于丰也,由于文化成绩不过关,没能考上日思夜想的美术专业,但他学习美术的梦想依旧鲜活。

于丰也说,接触翡翠是因为2003年在瑞丽找到了一份切割石头的工作,他想用这份工作赚的钱支持自己学习画画。因为有绘画的基础,他接受别人的建议开始进行玉雕,渐渐被翡翠的魅力所吸引,从此与玉雕结下了不解之缘。于丰也的玉雕作品不走寻常路,这是他一进入玉雕界就形成的风格。2003年10月,从事玉雕才短短半年时间,于丰也的玉雕作品“印第安人”,就被台湾富御珠宝公司艺术总监看中买走。

于丰也——《残佛》

“玉雕作品同质化很严重,很多作品,只要把牌子拿掉,看不到作者和公司名字,你就分辨不出来是出自谁手。可是你说张大千和齐白石的画,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为什么玉雕不能有这么强的区分度呢?”于丰也看不惯这种现象,他坚决树立自己的风格,“创意”、“特别”成为他的标志。艺术创作应该是纯粹的、真诚的,把内心的感受变成一个艺术品展示出来的时候,它若能感动自己,肯定也能感动别人。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其中思想性更是决定了作品的气质。

“我的作品是我用艺术的方式反思自己,别人看到我的反思后也开始反思。作品能够引发别人的思考,对我而言这就是作品的意义所在。”世间万物、生老病死的规律,都是人类亘古的探索,于丰也一直在反思人生、反思社会、反思文化,这些不断的反思,成就他独特的作品。于丰也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完美则容易导致纠结,这一点在于丰也身上非常显著。

首先是艺术创作与市场考虑的纠结。虽然人们觉得于丰也的作品已经够另类了,但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是对市场有妥协的,如果不考虑市场,他的作品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因为要考虑资金的压力和投资人的压力,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创作,作品出来后并不是自己的理想;而自己的率性特质,又不允许作品一味地去迎合市场,因此作品也不是投资人的理想,就像是碗夹生饭。不过经历这么多年的历练,于丰也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尽量在这两极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现在的他把艺术和生活等同起来,追求一种舒服的状态。他特别区分了舒服和幸福的差别:舒服,是一种心境的状态,平稳,长久;幸福,是一种情绪,很短暂。

另一个纠结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纠结。每一件作品都是在看到一块合适的原料后,就产生了“我一定要做”的雄心壮志,但往往还没做完就自己开始否定了,因为念头每天都在变。“戳破了一个洞,不开心就开始了”,这让追求完美的于丰也忍不住抱怨,“翡翠怎么雕都是错误的,不雕刻才好。人就是这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