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于丰也作品讲解 对形体空间的感受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提升

年轻的中国玉雕艺术家俞叶枫是当代翡翠雕塑的先驱。从事玉雕创作十余年,曾在中国各类玉雕比赛中获得百花奖、神功奖、神功奖等多项奖项。在传统玉雕技术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西方雕塑艺术,擅长翡翠珍贵原材料的空间思维、造型突破和色彩运用,拥有优秀的种水色彩,作品被国内外个人、企业、艺术基金等机构收藏。那么,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玉雕师,余风如何看待他的玉雕呢?

个人面试——

于丰也说,玉,你不雕它也很美。吴冠中老师画了一幅画叫《碧玉不雕》,就是因为他到了腾冲的市场里面,看那些观音、佛,造型无比之丑,真是对我们造型艺术的一种诬蔑。当看到原材料的时候,翡翠原石是那么美的。所以就画了一幅小小的油画,叫做《碧玉不雕》。看了这幅画,好像是当头一棒,给我启发很大。我就更加的会觉得不能辜负一块美玉。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碧玉不雕》这幅油画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画面中抽象性的因素很强,主要表现了几块鲜明的绿色色块。但结合画作名称,画面上那些游丝、韵点,仿佛在不经意之间点染而成某种形相,并萌生一种简约、隽淡和秀美的气韵。西方画派的一些东西,这些手法,我没有特意去想过使用西方还是东方。只要适合它,能把它的缺点变成一种很美的效果,能把它的优点展示的更突出,我是不会拘于一格的。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媒介手段。

2004年9月,于丰也又前往玉雕行业发展极大的中国广州市进行学习。特别是2008年,他自费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的很多想法、观念以及雕刻技法、对形体空间的感受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提升。他说,因为当我从一个放牛、种甘蔗的孩子走到大城市的时候,发觉城市有两种人:一种就是非常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一种就是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的人。其实最大的差异就是我们的脑筋没有他们厉害。他们洞察当下社会的这种思想、这种眼光,还有学识、学问都很强大。我觉得雕刻技巧,它不是真正的目的。技巧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真正最后的较量,就是思想和观念的较量。

于丰也:我们老家--云南这边,做得最不到位的地方就是文化、学问。整体氛围就是文化氛围不够,就是说雕刻家本身学问不够。所以,我们做的作品,大家都看得到,就是传达的太不高明了。就是因为我们的作者没有太能展示自己灵魂深处的观念、就是因为学问没做好。

于丰也作品讲解——

于丰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开始着迷。特别是千百年来,荷花在中国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题材。中国人认为荷花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而于丰也对于荷花的创作却倾向于残荷的造型突破和创新。这在传统玉雕文化中是极为少见的。

2009年,他的玉雕作品《了》,雕刻的是残败的枯荷,借由生命规律来展现玉雕工艺之外,人性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同年,这件作品获得了中国玉器百花奖最具文化创意奖。

随着研习传统文化的深入,2010年,他的残荷系列——《留得残荷听雨声》,精雕细作的是冬天荷塘中的残荷,一只青蛙伏于其间,而整件作品上都是雨滴,雨滴落在底座上,还荡起了层层涟漪。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于丰也工作室旁冬天荷塘的景色,而名字来源于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名句"留得枯荷听雨声"。透过作品,它除了道尽人世沧桑外,更让人迷醉在一片苦涩萧索中,有着不可说不可得的意蕴,并随着底座上的涟漪荡漾开来。

今年9月中旬,《留得残荷听雨声》凭借着独具意蕴的创意,荣获了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而当面对认可和掌声时,于丰也很冷静。他说,当所有人都在向我点头的时候,我就是有一种恐惧感,我就很害怕自己马上就会死亡,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生命的死亡。当你走到你自己都看不出自己缺点的时候,绝对是要走下坡路,生活的一点一滴都是一个镜子。这个镜子,随时都要用来反观内心。就是孔子说的:"吾日三省自身。"其实就是不断的反省自己的意思,我也试图一直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