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于丰也作品价格 他特别区分了舒服和幸福的差别

年轻的中国玉雕艺术家俞叶枫是当代翡翠雕塑的先驱。从事玉雕创作十余年,曾在中国各类玉雕比赛中获得百花奖、神功奖、神功奖等多项奖项。在传统玉雕技术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西方雕塑艺术,擅长翡翠珍贵原材料的空间思维、造型突破和色彩运用,拥有优秀的种水色彩,作品被国内外个人、企业、艺术基金等机构收藏。

谁曾想到如今被誉为“中国玉雕业新一代代表”的俞叶枫会偶然进入玉雕领域?叶枫从小就喜欢绘画,但由于文化成就差,没能进入他一直在思考的艺术专业,但他学习艺术的梦想依然存在。俞峰还说,他联系了翡翠,因为他2003年在瑞丽找到了一份切割石头的工作。他想用这份工作挣来的钱来支持他的绘画研究。因为他有绘画的基础,他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开始雕刻玉石。他逐渐被翡翠的魅力所吸引。从那以后,他对玉雕产生了不解之缘。俞叶枫的玉雕作品并不走寻常路。这是他一进入玉雕领域就形成的风格。2003年10月,俞叶枫的玉雕作品《印度人》仅经过六个月的玉雕就被台湾扶余珠宝公司的艺术总监收购。

有人问于丰也作品价格大概在多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于丰也对于玉雕作品的思考,“玉雕作品同质化很严重,很多作品,只要把牌子拿掉,看不到作者和公司名字,你就分辨不出来是出自谁手。可是你说张大千和齐白石的画,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为什么玉雕不能有这么强的区分度呢?”于丰也看不惯这种现象,他坚决树立自己的风格,“创意”、“特别”成为他的标志。正因为对于玉雕有更多的思考,做出的玉雕作品更加独具一格。

艺术创作应该是纯粹的、真诚的,把内心的感受变成一个艺术品展示出来的时候,它若能感动自己,肯定也能感动别人。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其中思想性更是决定了作品的气质。“我的作品是我用艺术的方式反思自己,别人看到我的反思后也开始反思。作品能够引发别人的思考,对我而言这就是作品的意义所在。”世间万物、生老病死的规律,都是人类亘古的探索,于丰也一直在反思人生、反思社会、反思文化,这些不断的反思,成就他独特的作品。

于丰也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完美则容易导致纠结,这一点在于丰也身上非常显著。

首先是艺术创作与市场考虑的纠结。虽然人们觉得于丰也的作品已经够另类了,但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是对市场有妥协的,如果不考虑市场,他的作品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因为要考虑资金的压力和投资人的压力,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创作,作品出来后并不是自己的理想;而自己的率性特质,又不允许作品一味地去迎合市场,因此作品也不是投资人的理想,就像是碗夹生饭。

不过经历这么多年的历练,于丰也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尽量在这两极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现在的他把艺术和生活等同起来,追求一种舒服的状态。他特别区分了舒服和幸福的差别:舒服,是一种心境的状态,平稳,长久;幸福,是一种情绪,很短暂。另一个纠结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纠结。每一件作品都是在看到一块合适的原料后,就产生了“我一定要做”的雄心壮志,但往往还没做完就自己开始否定了,因为念头每天都在变。“戳破了一个洞,不开心就开始了”,这让追求完美的于丰也忍不住抱怨,“翡翠怎么雕都是错误的,不雕刻才好。人就是这么无聊。”抱怨归抱怨,玉雕创作依旧是于丰也的最爱。虽然每件作品都觉得不完美,但都是自己的孩子,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态。于丰也说起前段时间看到自己多年前的一个作品,那种天真很打动人,成熟就失去了很多天真,但又找到了目前梦想中接近完美状态,各有优劣。

在于丰也心中,《了》是一件比较特别的作品,很有艺术张力,但那时候状态很苦,很沉重,很阴霾。一直以来,于丰也的作品多用佛、荷花来表达自己的思考,“现在心态变了,不想太沉重,只想简单一点,让作品好看就行。”于丰也指着这次展出的作品《林》,简简单单,就是一片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