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设计研究综述总结(精选4篇)

舞台设计研究综述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戏剧舞台;电视舞台;异同;灯光

一、戏剧舞台灯光与电视舞台灯光产生的背景

(一)戏剧舞台灯光出现的原因

戏剧舞台最早产生于古希腊,迄今发现最早的剧场是建于公元前525年的索利格剧场,那时的剧场是由露天、石凳、祭台组成的,采用的是自然光照明。

后来为了区分白天黑夜,采用烛光,火把来说明夜晚,火种的物质有植物油、蜡烛、动物油、松脂等原材料,但因为有一定的烟雾影响正常演出,后来被逐渐淘汰。那时的剧场主要是为了庆祝酒神而建。

1560年,翁・迪・索米开始使用镜面反射的原理用在烛光上,把蜡烛和小镜子隐藏起来,镜面在蜡烛的背面,经过了缜密的摆放,而且观众厅只摆放少量的蜡烛,使观众便能清楚的看到舞台。

中国在宋代以后,舞台上就曾使用过人工照明,清代张岱的《陶庵梦忆》有文字记载,彩灯也始于宋代。刘辉吉在演出《唐明皇游月宫》时就曾使用过,清代后期,宫中和民间都在演出“灯彩戏”。光绪十年(1884)慈禧寿诞时,一次演出就用去蜡烛448枝,而民间演出的《牛郎织女》也使用了许多喜鹊灯[1]。

1598年安格洛・英格纳里提出了可控光源,把光控制在有效的演出范围内,舞台演出照明开始从照明时代走向了可控光时代。1638年萨白帝尼提出了灯罩,用来控制光的明亮,这时舞台早期灯光控制系统形成了。1792年威廉・默多克发明了瓦斯灯,瓦斯灯开始走向了剧场,这是对舞台灯光的一次重要革新。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英国伦敦的萨伏伊剧场第一次使用了白炽灯照明,这种灯不但可以延长时间,稳定性好,而且防止火灾,被广泛运用至今,这是舞台灯光发展的一次里程碑。

辛亥革命后,中国剧场一般使用汽灯或电灯照明。从1933年上海上演《怒吼吧,中国》时起,中国舞台上开始建立了舞台聚光投射系统。我国在1954年后先后建成了一些符合国际标准的剧场,引进并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舞台灯光系列并发展了中国独特的幻灯表现艺术[2]。

1965年发光二极管(LED)诞生,开始逐渐运用到舞台,LED应用强大,集视频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身,是目前舞台灯光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二)电视舞台灯光出现的原因

电视节目演出最早出现在欧洲,那时中国电视节目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较少,多用于对群众的教化和宣传,而中国电视节目的真正代表则是春节联欢晚会,源于1983年,那时的演出没有舞台,是在水泥地面上演出的,舞台对面设有一排椅子用来给工作人员休息,到后来发展成现在的观众席。

1984年的时候,节目要求地面上能发光,才改用灯箱作为舞台,这个灯箱是由钢化玻璃构成的,里面装有各种颜色的灯泡,可以用彩色的灯泡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图案以及跑灯效果,后来又发展成用木头做成平台,代表舞台,木头具有一定弹性,而且可以方便绘制图案并涂上颜色,起到很强的装饰效果,易拆卸,易装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且沿用至今。因为演员演出没有掌声,工作人员也就带着亲朋好友来观看,就成了观众,那个时候观看节目录制没有现在这么严谨,摆上桌子、椅子、茶、瓜子,就当茶话会一样,还能跟演员互动,这使得演员更加卖力演出,效果更好,这样无意的举动就形成了今天的观众席,跟戏剧舞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电视由原来的黑白变成了彩色,灯光设计的工作方式和任务更加多样,不再只追求亮度的变化,加入的色彩,以及更多的创新元素,为了增加观众的审美情趣,近年来3D虚拟技术接踵而至,LED技术不再只是播放视频素材而是更多的成为背景影像参与互动,2007年春晚,我国的电视舞台灯光初见端倪,到2012年达到顶峰,中国的电视舞台已进入3D虚拟时代。

二、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的共同之处

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都是出现在舞台上的演出,一是为了满足演出照明的需要,并根据不同的演出,创造不同的时空效果;二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把生活搬上舞台,加以改造和创新,为观众呈现出更具观感的作品。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都依附于舞台,灯光为演出而生,所以在布光方面,除了一些特殊舞台表现所需要制作特殊的光效之外,基本的光位是一致的,从面光到顶光,到逆光,再到侧光,都是为了照亮、造型、烘托气氛。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为演出而服务。

不论是电视节目录制还是戏剧演出,都不可能只单单通过表演来完成,是需要各个技术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所以要创作出一场精彩的演出,必然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戏剧演出灯光需要和演员的调度、视频、音效等部门相互配合完成,而电视舞台灯光在满足上述配合之外还需要和摄像、大屏等部门配合,才能给观众带来完整精彩的视听享受,所以对于灯光设计师而言,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三、戏剧舞台灯光与电视舞台灯光的差异

戏剧舞台灯光与电视舞台灯光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戏剧舞台灯光是直接服务于观众的眼睛,只有一面朝向观众,重点在观众的视觉观感,不考虑后期的如音频、视频等方面因素,只需要照顾好现场,而电视舞台灯光是要通过摄像机的载体展现给观众的,是摄像机代替人的眼睛看到的画面,导播通过不同机位,不同景别的反复切换,来获取现场最大的信息量[3]。由于人的肉眼比摄像机的宽容度要大很多,更具有包容性,所以电视灯光必须要考虑摄像机的宽容度和摄像机多机位的问题,而且在电视节目中有很多单人或多人的中近景镜头,这就需要基础光的灯位要准确,对人物的造型光更加精准。

(一)布光方式的差异

舞台布景的不同导致布光灯位的不同,在这里以最常见的镜框式舞台为例,镜框式舞台的基本光位有:面光,顶光,逆光,天地排,侧光(耳光,流动光,柱光,高位侧光等)以及其它特殊光位,而电视灯光在这些光位的基础上,还有观众正面光,观众逆光,主持人光,气氛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光,也跟演出的性质不同有关,戏剧舞台灯光通常以严谨的剧目形态出现,而电视舞台灯光通常以娱乐综艺节目出现,那么娱乐就离不开跟观众互动,观众也是参与表演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歌舞表演需要很好的气氛渲染,电视节目的主要观众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所以灯光表现不像戏剧灯光更侧重于现场,电视灯光主要考虑的是摄像机所录出来的效果。而戏剧舞台灯光主要是表演给现场的观众观看的,为了给现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布光都会从舞台台口向内延伸,光的亮度递减,给景片投射的光也不会过强,来制造纵深感和层次感。

第一,面光,戏剧舞台面光布光方式有:平行布光、交叉布光法。电视舞台灯光必须要用交叉布光法,光位跟机位走,通常保证三面有光。而且电视舞台的面光是不允许带颜色的,否则人物的肤色就会发生改变。

第二,顶光,在电视舞台上,顶光的作用有很多,可以当逆光,人物特写光,演区局部光,演区衔接光,气氛效果光(舞台的颜色主导),景物光,甚少单独使用。

第三,逆光,逆光在电视舞台里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光,对人物的造型,空间感有着主要的作用,尤其现在LED大屏的广泛使用,逆光可以拉开人物与背景距离,不至于使人物与背景太过粘连,使画面通透。 而戏剧舞台的逆光通常用来铺色、渲染气氛,或者用于主要人物的出场或者其它特殊效果需要等。

第四,侧光,重在画面的造型,与面光和顶光一起组合使人物和景物更有立体感,作为辅助光,有利于侧面机位的拍摄,更好的与正面光衔接。

第五,观众席光,通常一组正面光,一组逆光和侧光,逆光用来托出人物渲染气氛,可带颜色或者图案,面光的灯位高度不能太低,亮度不能太高,不能比舞台亮,要考虑观众的眼睛,侧光作为辅助。观众光的颜色要配合舞台上的用色,戏剧演出一般是不需要观众席光的。

(二)色彩、色温的差异

没有色彩就没有气氛。我们用色彩的冷暖,浓淡来表现舞台的纵深和层次以及气氛、意境。戏剧演出中面光可以用色光,在电视舞台灯光中,为了保证人物肤色还原正常,一般情况下面光不能使用色光。电视灯光中用色光需要同面光,逆光,侧光进行综合考虑,色光的使用要符合人的审美情趣、色彩规律,同时要和演员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元素相统一。

戏剧舞台演出是给现场观众看,而电视节目则主要是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看,电视灯光对色温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色温不统一大家就会发现电视画面和现场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在低色温和高色温灯具同时使用的时候。所以电视录制必须要注意色温的一致,使电视画面达到最真实的现场还原。

(三)灯位的差异

在电视舞台上会有几个必备的特殊光,一个是之前说的观众席光,再一个就是主持人光,这是很重要的光位。主持人光是跟舞台其它光分离的,有时主持人光需要一个或者几个固定光位,同样需要有面光、侧光、逆光,主持人面光与舞台的面光色温要一致,而且需要考虑出像的机位问题,确保摄像机能拍到最完美的影像。

观众光在电视录制中同样非常重要,对于电视来说,现场观众也是演员,是电视画面的一部分。在考虑观众光时应该从节目的整体性出发来设计,不能仅仅照明和照亮。

四、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之间可以借鉴之处及创新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视台大型创新型的娱乐节目越来越多,怎么样在电视舞台灯光上也如同戏剧舞台灯光设计一样注入更多的设计元素,成为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节奏上,电视舞台灯光可以借鉴戏剧舞台灯光节奏的起伏变化,戏剧舞台灯光是根据整场剧目的感彩变化而变换节奏的,同样电视舞台灯光也是由很多个不同的节目组合而成,每个节目的节奏和基调都是不尽相同的,具体色彩气氛也要区分开,尽可能防止观众的审美疲劳,努力增强新鲜感。

其次,光与光之间的衔接上,编程者会把一个个的炫目的程序光给编好,他们所编程序只是单步或多步的变化,然后在节目中使用,或快或慢,或亮或暗,但是却忽略了一点,就是光与光的衔接,总是很不协调,略显突兀。

戏剧舞台灯光是直接展示在观众眼球的,而人眼球的宽容度要比摄像机高太多,色温和亮度的差异,人眼可以适应的摄像机不一定适应,笔者个人认为,灯光是一个无法保存的艺术,我们要保存就要借助于摄像机,所以,如果我们在使用常规灯、电脑灯、LED灯组合的时候,色温尽最大可能调成一致,那么将来通过影像观看的时候,理所当然色彩还原更好图像更加完美。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表演艺术的形式增多,舞美设计逐渐由剧院更多地进入演播厅、广场、体育馆等空间[4]。恢宏的场面,豪华的装置,闪动耀眼的灯光,奇异的服装,LED运动大屏幕,这些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设计也称为综艺舞台美术设计,舞台语汇不再像戏剧那样仅仅是演员和布景本身,新材料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2010年的世博会“城市之窗”播出的一场灯光秀,短短的40分钟,展现了从人类出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的特色建筑、服饰一一登场,舞台中间有一组各种形状变换的LED方体,舞蹈演员跟随着变换LED方体翩翩起舞,现场效果美轮美奂,威亚上下人物飞行,产生了一个完美的3D景象,这种表现形式必将是未来舞台美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涂怀军.舞台灯光新科技应用今昔谈[J].影剧新作,2014(10).

[2] 徐安平.浅谈戏剧舞台灯光艺术[J].剧影月报,2014(10).

舞台设计研究综述总结 第2篇

舞台美术设计作为一种立体艺术,包括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而我国最早的舞台美术设计是戏剧和戏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舞台美术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和创新,其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更是在空间、形态、节奏、色彩等方面运用得愈发精湛。不仅给观众创造出美的视觉盛宴,还使舞台表演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开发。

1.合理并创造性地利用舞台空间是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形式和要素

舞台背景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布景以及道具来满足表演的需要,经过巧妙地处理舞台空间,同时通过舞台灯光和音响效果,最大限度地渲染舞台气氛。近年来我国的春晚舞台设计就相当吸引眼球,超大屏LED做背景,比如2010年春晚王菲演唱歌曲《传奇》时的舞台背景,配合其婉转空灵的歌声,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大型舞台剧《云南印象》,通过设计和布置了反映云南当地生活化的器具以及自然的大树等等,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每年的春晚随处可见的大柱子非常贴合浓重而又喜庆的舞台氛围。成功利用空间布置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恰当的空间处理能够充分展现艺术魅力,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除了合理处理舞台空间,演员或者主持人即人的因素不可忽视。

2.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台美术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色彩依附在空间、实体以及服装设计上,彼此衬托又不冲突,为观众呈现美好的视觉享受。色彩的运用在每年的春晚舞台上随处可见,比如每年必不可少的大红灯笼以及金黄色的腾龙柱,还有紫红灯光的渲染,使得整个晚会舞台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节日喜庆氛围。舞台上的灯光变换,能引起观众的感情变化,唤起观众的美感。色彩赋予舞台美术鲜活的艺术灵魂,编织了舞台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

3.装饰是舞台美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舞台美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装饰,等同于美女的服饰,合适的服饰能更加凸显出美女的美丽。装饰对于舞台美术设计的道理与之类似,演员的服装、妆容以及舞台的道具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观众心里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激发不一样的情绪以及美感。

二、舞台美术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舞台美术设计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陈规。尽管现在的科学技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要精益求精,还需要舞台美术设计师的不懈努力。越来越成熟的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舞台美术设计也不例外,逐渐突破传统,不断创新,展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以及新媒体技术的神奇,令人眼前一亮。舞台美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除了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同时做到传承和创新。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及理念的创新也就能带来舞台美术设计的革新甚至是引领潮流。我们要依据观众的欣赏水平以及接受能力适当地进行舞台美术设计,充分考虑观众的文化背景,做到舞台演出以及观众体验的双赢。

三、结束语

舞台设计研究综述总结 第3篇

舞台服装是舞台表演者重要的语言表达符号,舞台演员可借助繁杂的服装张显不同角色的表演,设计师应对重点掌控服装的颜色。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服装设计,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来展现舞台演员的喜好、性格以及审美情趣,可进一步依靠色彩不同的搭配来展现人们的修养与情感。另外,还应和人物性格所处环境匹配,而且还应兼顾美观和舞台功能的需要,舞台的色彩其决定性作用的是灯光和布景,服饰是细节,舞台主题、色彩风格都可通过服装来体现,服装作为一种流动式色彩板块,能很好的营造气氛。以舞台作为特色的表现手法,颜色搭配应根据不同的主题变化来决定,如冷色调的赈灾晚会;暖色调的国庆晚会,两种主题采用的基调和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舞台服装色彩的饱和度以及明暗度都是为了舞台画面背景而服务的。

二、舞台服装应选择合适的面料

舞台服装面料在选择上也较为讲究,一般选择吸收光源能力较强的面料,一般以棉、麻、丝、缎为面料。并要求结合不同的工艺来进行选择,也可以把材料进行二度的制作,以达到展现更多材质肌理的目的。为了满足舞台的演员角色表演的目的需求,面料选材具有相当高的要求,材料的厚薄、轻重、密透、光亚、垂挺、软硬以及弹性的高低等都是面料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它们必须依靠服装来展现效果、表演方式以及角色动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台负责的材料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金属、塑料制品以及丝织品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材料。

三、审美基础是精湛的工艺技巧

服装工艺的划分主要包括制作和裁剪,精湛的裁剪手法能创造出合身的服装进而展现出更加自如的形体美。每一种舞台艺术的表现过程都无法离开服装的辅助表现,舞台人物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肢体动作、音乐唱歌等的不相同的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塑造主角特征。另外,角色的性格和特色是通过把舞台服装当成是一种外表的符号来展示的,这起到有效塑造人物的作用。设计师在设计时应把握好分割线与结构设计,舞蹈服装增加舒适感必须兼顾运动和表演两个方面,舞蹈艺术作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舞台上,对服装的舒适度显得更加注重。舞剧是集时间、空间以及综合因素为一体具有动态性的艺术的表演,舞剧演员一般通过夸大肢体的动作来展现任务的特征。

在舞台上服装设计中用得较多的还有立体裁剪方法和平面裁剪方法,设计师在裁剪时都是将人体结构排在第一位的,需贴近人体的不同部位进行裁剪,并尽量做到准确和细致。实用性较强的服装一般缝制工艺的手法和结构设计都是固定的,舞台服装应打破这种束缚,为设计出与演员气质和身体相协调且符合舞台需要的服装,应注重裁剪手法,缝制工艺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以求不断创新,推动舞台服装艺术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舞台设计研究综述总结 第4篇

由于舞美技术是概念性的说法,实际上舞美技术包括服装、道具、布局、灯光等要素及环节,从全局来说,舞台服装设计与舞美设计彼此关联,相互交融,是一种互生共存的协调统一关系。因此,设计者需要特别重视这些环节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融合、互动的,没有哪一个是独立存在的。这种互动交融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动态演进中变化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互动性。第一,和道具的互动交融应遵循服装设计与道具设计既要和谐统一,又要随着道具变化而改变的原则。如,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主角杨子荣的服装设计,在第一、第二、第四场戏中,他所穿的军装和手枪都是协调一致的;但是在第五场戏中,也就是“打虎上山”桥段中,杨子荣化装成土匪,此时他的土匪服装也伴随道具——马鞭进行了相应的改变。第二,和布景的互动交融要做到服装设计与布景设计的和谐统一,服装的变化应伴随布景的改变而改变。如,在话剧《红灯记》中,李玉和被捕并被严刑拷打后的服装转变为白色且附有血迹,这和日本侵略者办公室的布景协调统一。第三,和化妆的互动交融既要保持和谐统一,又要因化妆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在诸多传统戏曲表演中有充分表现,主要是演员“一赶二”或“一赶三”中,这种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在京剧《吕布与貂蝉》中,有的演员先扮演貂蝉,着旦角服装并化妆;后扮演吕布,着小生服装并化妆,在这里服装和化妆的设计变化是同时进行的。第四,和灯光的互动交融主要表现在舞台服装设计须通过舞台灯光完美展现,在此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色变性,即服装在灯光照射下需要发生相应的色变。因此,舞台服装设计师必须掌握服装色变的规律及具体表现,不能应用自然色彩替代舞台服装色彩,否则会影响舞台演出效果。《红色娘子军》《八女投江》等剧在此方面均有良好处理。

二、本体交叉

从舞美范畴来看,舞台服装设计不仅需要服务于作品主题、角色塑造、艺术风格等,更应服务于整个舞美设计构想、风格与形式等。单从服装设计艺术来看,舞台服装设计和普通生活服装特别是时装设计存在诸多共同点,如追求款式新颖、颜色艳丽、面料优质、美观合体等。

三、主观能动

舞台服装设计并非被动地服务于整个舞美设计和舞台表演,而是主动进行服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应充分发挥舞台服装设计对整个舞美及舞台演出的主观能动效用。如,京剧《智取威虎山》主角杨子荣在“打虎上山”中的土匪装扮充分表现出独特、和谐的艺术感。第二,应充分发挥舞台服装设计源于实际生活但高于实际生活的特性。如,《红灯记》中李铁梅的服装,虽上下均有大小不一的补丁,但这是艺术对生活的提炼。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