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经历总结(实用47篇)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篇

今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老英雄张富清的感人事迹,朋友圈里也都在转发,这位老人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不禁让人热泪盈眶,为祖国有这样的英雄感到骄傲。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现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离休干部,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专业,主动选择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__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一位英雄,一份初心,向老英雄致敬!

张富清老人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是我们不断学习的榜样,他的先进事迹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争做新时代先锋。

在了解了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后,除了向老人致敬外,更多的是怀揣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当时他们的奋不顾身,没有当时的舍生忘死,没有当时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也不会有现在美好的生活。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居功不傲,低调做事,真真正正的_人!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篇

汉烟一厂是省烟草公司直属企业,从1999年至20xx年,在城固联社贷款5050万元。从20xx年开始,国家烟草专卖局进行体制改革,将生产与销售分离。汉烟一厂被列入先关停企业名单,并于当年11月正式停产。

面对改制后的汉中卷烟一厂,城固联社贷款悬空、信贷资金将面临巨大风险,对此,省联社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研究,及时向人总行、银监会反映情况,请求国家在实施企业破产中能考虑信用社的权益,保障信用社的利益不受损失。同时省联社派专人向国家烟草专卖局、省政府报告,请求国家烟草专卖局妥善解决汉烟一厂拖欠农村信用社债务。20xx年至20xx年,省联社先后两次派专人带领相关联社人员赴北京,以争取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部门的支持。20xx年,省联社终于争取到了国家_的支持,省联社风险部、城固联社还多次与省中烟公司进行谈判、协商,要求妥善解决原汉中卷烟一厂所欠城固联社贷款本息问题。经过与陕西省中烟公司多次谈判,原汉中卷烟一厂所欠城固联社贷款本息5250万元于20xx年11月底已全部归还到位。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篇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4篇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__年与非典、20__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_、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总理主持召开_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5篇

敬爱的李兰娟奶奶:

您好!

通过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我认识了您,也一直在关注着您。您是我的老乡,更是我心中的“偶像”。

过年期间,疫情突发,您从杭州火速赶往武汉。上一个小时您可能在准备过年,下一个分钟就和家人分离,立刻去疫情严重地区开始您的研究工作,而且还决定长期在武汉。您已经七十三岁,像您这样岁数的老人大多在家里养老了,您却是在一线和疫情做时间上的斗争,一天只能睡三个小时。您是我们的巾帼英雄,如果没有您和您的团队,情况会很糟糕。

您呼吁:“我们年青一代要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祖国奉献的人以“偶像”,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这些话让我明白了“偶像”的真正意义。当国家有难时,应该倾尽全力去帮助,而不是平时的时候哗众取宠。

在武汉您一定要保重身体,也祝贺您和您的团队研究出了两种药物。相信祖国和你们一定会打败病毒,给全国人民一个健康的春天。

祝您能早日凯旋归来!

此致

敬礼!

丁晨榆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6篇

刘,是一个很有灵气、很真诚的女孩,今年25岁的她,参加工作5年了,别看她年纪轻,工作干劲儿却不小,提起保险营销,说的头头是道。仅有两年储蓄工作经验的她,凭借着对保险业务的热爱、理解和娴熟的业务功底,独特的营销技巧,今年完成保额0万元,成为市邮政局当之无愧的保险营销状元。

娴熟业务是“金”

在保险营销中夺魁,这与她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最初,她与许多储蓄员一样,只是简单地把保险好处介绍给用户,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营销的成功率较低。多次的营销失败使她意识到,熟练、准确地将各种保险的特点、功能介绍给用户是做好保险业务的前提。于是,她除了参加本单位及保险公司组织的培训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保险业务书籍,上网了解有关保险业务的新消息,学习好经验、好做法,从而增强自己宣传保险业务的信心。

一次,为一对年轻夫妇在办理储蓄存款业务时,发现用户的活期存折中有百余万元的存款。于是,她抓住机会积极向用户介绍分红型险。开始夫妻二人不愿接受,马上换了种介绍方式,从理财的角度,帮助用户分析现有的存款怎样进行短、中、长期投资分配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益,并把保险保障方面的知识耐心地介绍给用户。用户听完的介绍后,又向她咨询办理这项业务的相关事宜,并将60万元的活期存款转为了期的保险,这是挖到的“第一桶金”。

营销技巧是“金”

在工作中了解到,用户存款意识是不同的,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用户,必须采用合适的语言和贴近用户需求的营销方式。针对喜欢投资的用户,向其推荐“红利发”五年期保险;针对保守一点的用户,向其推荐“稳赢一生”;针对下岗、买断工龄或失业的人群,向其推荐“黄金十年”等。对待年轻、年老的用户,也有一套打法,就是对年轻的用户多介绍关于保险保障方面的知识,对于年纪较长的用户,就从分红型保险不扣利息税、保本保息、无风险等方面去介绍。这样,销售保险的成功率就会特别高。同时,她还总结出一套保险业务营销的技巧,即“眼明、手快、嘴要勤,忙时简要、闲时细致”。她就是凭借这样的营销技巧,使一位王先生将100万元活期储蓄转成了期的分红型险。目前,已发展了两张均为100万元的大额保单。

优质服务是“金”

在的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个理儿,买保险不像买商品,买错了也就吃亏上当这一次,而保险动的是用户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积蓄,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去年6月,一位姓李的用户有3万元的存款到期想投资股市,推心置腹地与他交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向他推荐了分红型保险,详细介绍了险种的特点、功能及保险的保障功能。她的真诚打动了李先生,将3万元购买了保险。此后,李先生陆续将10余万元投入保险,还向身边的朋友介绍宣传保险。经李先生介绍来的用户,保险金额就达50万元。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7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8篇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

年夜饭是机场的饺子

“妈,等你回来。 ”2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 ”郑杰文章里的这个 “她”,就是李兰娟。

亲人难免挂心,然而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 1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 “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李兰娟相当豁达。

不分昼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马度阴山”2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娟说,“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 ”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疗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

果敢冷静是自我要求

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静。在抗击SARS时期,李兰娟对浙江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该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 “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 ”李兰娟说。

新冠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特别是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电视上,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9篇

1973年3月,_山西省委决定,任命申纪兰为山西省妇联主任。从1973年到1983年,申纪兰当了10年省妇联主任。

按照常规逻辑,申纪兰应顺理成章走上一条农民进城当干部的平坦之路。但担任这个正厅级职务之后,申纪兰却向组织提出了“六不”约定——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动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这“六不”约定也让“心系农村”“无私奉献”“勿忘劳动”成为申纪兰一生的鲜明底色。

1984年冬天,从省妇联主任卸任回到西沟村的申纪兰脚步不停,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辗转河南、江苏、上海等地,开始为西沟“找项目”,迈出创业步伐。

申纪兰介绍,当年,西沟村是石头山、石头沟,谁干谁发愁,可西沟人就是不服输,在石头山上种树,逢土必种。西沟几十年来持续不懈地发展生产、植树造林,如今的西沟,两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干石山变成“花果山”,乱石滩变成“米粮川”。申纪兰还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关停村办污染企业,并建起香菇大棚,引进光伏发电和服饰床品,发展红色乡村休闲旅游。这些都是她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推进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直到现在,申纪兰仍担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并仍在想方设法帮助村里发展产业,用实际行动弘扬着劳模精神。她告诉记者:“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离不开劳动。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我获得的荣誉也属于劳动人民。”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0篇

自从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吴孟超就与肝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他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点名要找吴孟超。原来患者8年前腹部长了个拳头大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认为是肝癌。两年过去了,瘤子越长越大。换了个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如果是肝癌的话活不了这么久,于是做个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医生再也不敢接诊这个病人了。

吴孟超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m。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cm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为“巨大”,患者的瘤子称得上是“超级巨大”。其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吴孟超带着助手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反复推敲后,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考虑到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学校和医院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

8点30分,战斗打响!

当切口完全打开时,一个装满鲜血、蓝紫色的巨大瘤体赫然呈现在眼前,让所有在场的手术室“常客”都有点毛骨悚然。

吴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断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断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剥离瘤体。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吴孟超重复着这些动作。

1小时,2小时,3小时,吴孟超依然重复着这些动作。

助手们看着他,大气都不敢出。要知道手术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点点瘤体,鲜血立即会喷涌而出。

吴孟超的额头渗出了汗水。护士见状,连忙用纱布帮他吸掉。不断渗出,不断吸掉。

当钟表指向晚上8点30分,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的吴孟超顺利完成了手术!

36年过去了,这个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经80多岁的他还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反复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

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1983年春天,一对x的渔民夫妇,抱着出生4个月的女婴求救吴孟超。吴孟超全面检查后,很快断定女婴得的是“肝母细胞瘤”。这是一种少见的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当吴孟超把自己手术的想法告诉同事时,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

对付危险的办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吴孟超和同事们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请小儿科专家联合作战。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有惊无险地从孩子肝脏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10天后,孩子出院。

_年9月,毕业于外国语大学的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来找吴孟超求治。这个20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手术切除血管瘤。他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近10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

“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新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103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记忆犹新地说,“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几十年来,吴孟超就是这样,以一个医学科学家的智慧和胆识,闯过了肝脏一个个“禁区”,创造了一个个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个鲜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龄,仍然奋战在肝脏外科最前沿……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1篇

滕启刚工作在市区,却在普通的乡下小院过日子。家中找不出一件奢侈品,他穿儿子小了的衣服,攒下瓦匠、木匠、电工等上百件各式工具,自己动手打家俱、修房顶、烧大灶、刷院墙,拿着工具箱带着妻子到千山法庭装修立案大厅。

妻子因改制提前下岗,滕启刚不去找关系,鼓励妻子贩卖小菜自力更生。在生活中,滕启刚心怀大爱、侠骨柔肠,多年来,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他总会主动伸出援手。他悉心照料受性侵少女,勇救落水群众,帮助患癌邻居重拾生活信心,给身边残障村民送去温暖……他一点一滴地浇灌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让雷锋精神开枝散叶。

滕启刚同志生前曾获得“辽宁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办案标兵”“调解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带领行政审判庭多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他去世后,先后被追授“辽宁省优秀_员”“辽宁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双百政法英模”荣誉称号。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2篇

张富清:初心不改,使命不弃

初心,藏在一心为民的大爱里。

使命,写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

六十载深藏功与名,一辈子心系国和民。最近,被张富清的先进事迹刷了屏。战争年代,枪林弹雨不曾退缩;困难时期,艰难困苦不言放弃;和平时代,淡泊名利不求显贵。张富清同志,用面对荆棘载途的无畏精神和不改本色的执着追求谱写了初心的生动,用一生的坚守和默默的奉献铸就了砥砺前行的楷模丰碑。张富清,这个名字告诉我:最大的奖章是社会的认可和表彰;最重的奖杯是百姓的赞誉和口碑;最好的奖励是榜样的力量和激励。

不忘初心才能不为名利所累。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军功、奖章、称号,在老人的眼中,都没有那么重要。他把荣耀的过去锁进木匣,继续在一个又一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发光发热,对于名利不执着、不强求。扎根贫困山区几十年,一句“不后悔”,照亮了一颗几十年不曾改变的初心。多少党员干部也是从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路奋斗走来的,但是因为忘却了初心,被霓虹灯下的幻影模糊了双眼,被一时的贪图享乐冲昏了头脑。初心是定心丸、是指南针、是风向标,常常反思“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提醒自己不走偏、不走岔、不要停止不前,才能不辜负期待和梦想,不违背当初的庄严宣誓。

牢记使命才能不计得失奉献。“_人就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作为一名战士,勇敢地冲在前线,不惧枪弹不怕炮火,这是张富清在战争年代对使命的担当;作为一名干部,自愿前往山区,甘于贫苦甘于平凡,这是张富清在祖国需要面前的选择。向着“时代楷模”的指引,因着“使命在肩、人民所望”,我们有太多的干部用逆行的背影砥砺前行:朝着烈火走去的消防员、向着灾区驶去的救援队、奔着歹徒跑去的正义者;我们还有更多的干部用坚守告诉我们他们的执着:脱贫队伍里驻扎基层的匆匆身影、为百姓劳心劳力的满头白发、守卫边疆保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3篇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4篇

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李兰娟是浙江绍兴人,浙江绍兴是个出名人的地方,她和蔡元培、鲁迅都是同乡。

与钟南山不同,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而李兰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她差点辍学。她靠着助学金坚持读完了初中。因为成绩优秀,后来又被杭州高中录取。

读完高中之后,她回家乡做了一名中学代课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医学。她用针灸为乡亲们治疗疾病。看到乡亲们为治病而感到着急时,她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尽心尽力地帮助村民看病。

后来,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这位贫困的女孩终于走进了大学,她非常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工作。

上个世纪的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死亡高率达80%。李兰娟一直想治病救人,但是治疗的方法非常有限。看到许多重症病人得不到救治。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攻克肝炎治疗的这一难题中。

经过十几年的反复研究、实验。李兰娟终于成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她的这个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把这一技术应用于肝移植手术,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名震全国。

李兰娟还在肝病微生态和感染微生态领域中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她还把自己首创的“四抗二平衡”的疗法用于救治H7N9患者中,大大地降低了死亡率。

,李兰娟以中国传染病学第一人的身份,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对李兰娟而言,创新的脚步永远也没有停息。

这一场疫情来得太凶猛了,国难当头,无数人倾尽全力去支援武汉。

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又一次挂帅出征。

他们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将的勇猛,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5篇

汽车库、储藏室、阁楼上、楼道口、阳台前、厕所间、客厅里、卧房内……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内,曾经到处是书。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藏书之多,在当代文人中,恐怕无人可比。

藏书多,自然在于书买得多。

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1·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2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买书真的没商量。

在现存的300多封巴金与萧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寄钱买书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书信萧珊:“昨天刚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还没有到开明去拿钱,过两天我会去拿的。其实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钱,不过来北平一趟总得买点东西带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买几本书。”从中可以看出,巴金这时在北京,准备出席_第一届人民_。巴金已寄信嘱萧珊汇钱来,等不及又发信回去。

这是一封巴金写于1956年6月23日的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次买书较少,已寄了几包回去,大概还有几包。”已寄了几包回去,还有几包,这还是买得少的,那么多的呢?可以想像,巴金买书有多“狠”。这次寄信的地点也是在北京。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金去北京,没有一次不买书回来的。琉璃厂、王府井,都是巴金必去的地方。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6篇

最近李兰娟院士的一席话刷爆了网络!她说: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适当管控娱乐圈某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才!

我想这段话道出了数以万计人的心声,包括我,很早以前就听到老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如今是戏子当道的时代啊,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人家一阵子,靠张脸蛋就有饭吃,张张嘴动动手脚就有钱赚,以前还谈谈表演艺术家,现在有人捧就能红遍天……

做为80后的我,小学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或者大人们问道:“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啊?”我们都会高声的回答:

我要做一名科学家,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小小的脑瓜里,可能连科学家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但是心里却知道,科学家是最受人爱戴和尊重的,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就需要努力读书,成为三好学生,去考大学。

我要做一名解放军,扛起枪保家卫国。那时候感觉军人的形象好伟大,村里回来一个当兵的,穿一身绿色的军装,提一个军绿色的行李包,从村口下车那一刻开始,就会有很多小孩儿追在屁股后头跑,我想那些孩子心里一定满是羡慕和崇拜,当时幼小的心灵就会种下一个“长大后从军”的理想种子,将来长大了带上大红花,在村里人的敲锣打鼓声中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要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等等。

而我当时的回答是“我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那时教师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光辉伟大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愿意成为这样一个人,一个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们心灵的人,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

那时候人们谈到理想,想到的是奉献,是牺牲,是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是能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以奉献和牺牲为最大荣耀。

而现在呢?现在随便遇到一个孩子,问到相同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听到的回答就是“我要当一个明星!”整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金钱,地位,名声,光环,颜值,粉丝……

细细追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导向的呢?记得在我初中毕业时,大家相互在纪念册里留言的时候,就开始有同学写到,将来希望自己能成为三栖明星,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当时还傻傻的不懂“三栖明星”的意思。小虎队,四大天王,曾是多少少女心中的偶像;孟庭苇,梁咏琪曾是多少男生的梦中情人!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就在悄悄的发生转变吧!

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关于明星的报到越来越多,狗仔队更是穷追猛打,靠挖掘艺人的隐私来谋生或者谋名,同时提高媒体的曝光量和收视率,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明星家的一只狗都可以成为头条,结个婚,出个轨,生个孩子,整个容,都能疯狂的报道很久很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反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社会焦点聚集在这个人头上,让人们关注起来,借用绯闻吸引眼球,多么荣耀伟大的事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悄悄催生出来几个特殊的群体,“粉丝团”“水军团”“追星族”,追星追的那个勤啊,学习什么的都不重要了,上课读书打瞌睡,听歌追剧可来劲了。明星外出都得捂的严严实实,保镖前面开道后面护卫,这阵仗生怕人们不知道他(她)的名头有多大。结婚了也得隐着,怕粉丝上吊自杀,愚蠢至极。

各种明星出演的综艺节目也越来越多,有时候我看着,感觉就是把明星邀请过来露怯,有种耍猴的感觉,以博得观众一笑。本身演员都是艺考出身,文化底蕴很差,除了会演戏,估计天文地理、古今历史,知之甚微,一不小心就在媒体跟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我想说演员也应该不断的学习提升,名气越大,越应该把文化课补上来,真正成为榜样和表率。

同时各种古装剧、穿越剧横行,把历史扭曲的不成样子,除了勾心斗角,就是阴谋诡计,明星们整容整的都快分不出谁和谁了,看着都是一个模子,太考验观众的眼力了。回顾演绎历史的题材太多,而展望描绘未来的题材太少,创造力想象力都用到哪里去了?

包括近几年的各种直播平台,其实也是借了一个势,就是满足人们想做明星的美梦,给大家创造一个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存在感的平台,大部分人们发的视频都是在“耍猴”,一笑而过,有价值的不多,更别说对人们有多大的帮助。

各种社会乱像实在是不胜枚举,明星的新闻报道满天飞,而真正支撑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人们却淡出了大家的视线。提到某某小鲜肉的名字,现在的孩子们都知道,提到某某科学家的名字,孩子们一脸茫然,这就是社会的可悲之处。

话又说回来,其实欣喜的一面是,这几年社会媒体的风向标已经在发生变化了,为社会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们的事迹,渐渐已经开始登上了银幕,“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人物”,“工匠精神”等等积极向上的节目、感人事迹更是振奋人心,激励人们奋发上进。

而这次疫情的发生,像当头棒喝,敲醒了沉睡于安逸生活中的人们,让更多人认识到谁才是民族脊梁,谁才是社会楷模,谁才是中流砥柱,谁才是无名英雄,谁才是不要命保护我们的人。这些人没有丰厚的收入待遇,没有媒体的光环,没有保镖前呼后拥,甚至都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当祖国和社会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时的明星们也只能在电视机银幕前天天提醒大家勤洗手戴口罩。

作为家长的我们,也确实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不能丢。当然整个社会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尤其是媒体宣传的力量更不容忽视,让媒体发挥正向积极的社会效应,它本身就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应该在国家宏观的价值导向下,发挥它应有的职能,而不是只为了提高收视率什么都去播。

战胜疫情是必然,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用历史已经无数次验证过的实力。我们能在这样的祖国爱护下成长成才成功是幸运的。相信疫情会早日结束,我们的祖国会更加强大,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7篇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持续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舆论和热议,当大家看到她的事迹后,无不感动和敬佩!

当你在没日没夜的睡觉时,年过七旬的李兰娟院士正奋斗在武汉一线,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2月2日,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来到武汉。

年过70的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不分昼夜的忘我工作,普及对病毒的认识、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讨诊疗方案,甚至每天就睡3小时……

年轻人一日只睡3个小时,还有些吃不消,更何况年纪这么大的老太太,而且还是连续3天!

当记者采访李兰娟院士时,其回答更是让人心疼与敬佩!

记者问:您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李兰娟院士回答:没问题!

记者又问:您就睡3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李兰娟院回答:现在要尽快跟国家联系,怎样提高检测试剂的敏感性问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这样说李兰娟院士 :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突然让我想到了基辛格《论中国》 中的一句话:“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李兰娟院士的忘我无私及科研攻关的精神,带领团队终于在近日取得了关于新冠病毒的重大研究成果!

根据报道,李兰娟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两款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的药分别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它们分别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病毒复制。

平常时我们不曾将他们记起,危难时他们却挺身而出,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李兰娟院士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还是现在的新冠病毒,她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

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再到现在带领团队对新冠病毒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肝的开拓者、感染微生态学领域的开辟者、传染病学的领军人物——李兰娟。

有网友作诗赞美她:

赞《李兰娟》

秀发飘逸露笑脸,语言精准意绵绵。

中华院士女魁首,新冠袭来战武汉。

一腔热血战疆场,精巧使医撞神鞭。

昼夜深研寻良药,新药两种见晴天。

疫情紧急我更急,身置潮头挽狂澜。

战胜新冠忠坚定,誓保中华谱新篇。

古有木兰从军行,今有兰娟斩敌顽。

医德崇高人人敬,山河万里美名传。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8篇

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目前正和她的团队在武汉。

我们将走进李兰娟的“一线日记”,纪录她的工作,记录一线医护人与病毒赛跑的速度。

2月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李兰娟抵达武汉第3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核酸检测一定要每天检,核酸检测最重要的是观察人身上的病毒,我在sars的时候每天早晨做,到第十三天的时候,一个患者的核酸检测阴性了。我就告诉icu病房里的医生护士,说这个病人没有传染性了。

医生:我们是血也做,呼吸道分泌物也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对,大便里面有没有病毒也很重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在这里,收治了16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重患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检测的项目要把它留好,要一张单子,把它理出来,贴在ICU里面。检测的项目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写好。

经过三小时的讨论,治疗方案终于确定。明天一早,李兰娟将带领团队,对部分危重病人实施救治。她仔细交代需要注意的细节,并嘱咐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

总台央视记者 卞晓妍:您这两天身体怎么样?睡得好不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没问题,身体好。

总台央视记者 卞晓妍:好好保重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 汤灵玲:李院士你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没有问题。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 汤灵玲:她工作太忘我了呀,每天睡3小时。

总台央视记者 卞晓妍:您就睡三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现在尽快联系,怎么样提高检测试剂的敏感性的问题。把这件事情要做好,检测试剂的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 江应安 :70几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19篇

2月1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晚上9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领衔,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等10位专家组成的浙江高级别专家组,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

此次医疗组的队员均来自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包括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医护骨干。

作为树兰医疗集团的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树兰(杭州)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H7N9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

回忆起当天的出征仪式,树兰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吴章穆说:“那天,李院士的双眼略显浮肿,她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

接到上级指令后,树兰(杭州)医院叶再元院长亲自指挥调度,仅用2个小时就组建了一支紧急医疗队并配齐随行各类物资,整装待发。除李兰娟院士之外,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还包括:感染科专家、副院长汤灵玲,人工肝专家、感染科副主任朱梦飞,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张园园,人工肝专科护士刘元春等。

吴章穆告诉记者,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出征的医护人员于2月1日中午12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中午12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2点15分,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

吴章穆是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村人。他们反复嘱咐李兰娟等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注意自身安全,顺利打赢战“疫”,等你们凯旋。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吴章穆对记者说,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树兰(杭州)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

2月2日凌晨4点40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李兰娟院士说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兰娟两鬓微霜,目光坚定地说:“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说,李兰娟院士忘我工作,每天只睡3小时。网友纷纷点赞说:“李奶奶辛苦了!”汤灵玲劝李兰娟院士千万别逞强,李院士却说:“我的身体还行!”

“我们真的很挂念李院士,发微信去问候她,她都没时间回我们。”吴章穆说。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0篇

武汉疫情出现大爆发的时候,她和钟南山院士星夜驰奔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钟南山院士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以后,她率先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她的决策,不是一时之举,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零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抗“非典”经历。在抗击SARS时期,浙江省2003年4月出现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于是,2012年5月25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1篇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上升到,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__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2篇

她身上没有传奇,但她是我们健康最终的保护线。当武汉疫情爆发时,每个中国人心里都知道,只要有钟南山、李兰娟等这样的科学家在,我们就不会害怕。

她,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作有《传染病学》《感染病学》《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

李兰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李兰娟高中毕业后尽管自己成绩优异,但正赶上运动,于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尽管自己当时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学习,学习经络,学习认识草药等,很快成为的百姓信任的优秀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凭借努力,她成绩优异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儿子郑杰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学习从不放松,儿子郑杰看到深夜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对丈夫也是严格要求,从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丈夫成为院士后,丈夫看一会电视,她会催着赶紧去看论文。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上升到,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武汉疫情出现大爆发的时候,她和钟南山院士星夜驰奔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钟南山院士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以后,她率先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她的决策,不是一时之举,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零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抗“非典”经历。在抗击SARS时期,浙江省4月出现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于是,5月25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3篇

今日网上传遍了李兰娟院士的语录,其中一段不知真假,但颇为赞同:“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年青人为什么崇拜演艺明星?来钱快,来钱多。这次疫情,实业界、科技界以亿为单位捐赠,演艺界除了韩红,演艺明星们并未踊跃捐赠,体育明星也没见几个捐款的!已经成名的、捞够的,都移民了。而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敬仰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看完这段文字,热血沸腾。首先庆幸我不是一个追星族,而且从来不是,也从来没有崇拜过演艺界的明星。从每年参加艺考学生的增长速度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一定也是引起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切身体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可能都是“文化课不行就走艺术类”。更有甚者,直接抛弃文化课,改走文体类路线,因为当今社会,文体类学生走向社会的收入水平貌似比文理类学生更高,灵活性更强,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开店、开直播经营。因此,个人觉得教育上的改革很重要,有效措施不用我多说,比比皆是。

其实,文体类学生想要出人头地,也是吃尽苦头,这里并非褒贬任何。这里仅说说崇拜这回事。影视文体既然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那就永远让它们只停留在娱乐上面。娱乐救不了国,救不了民,充其量只是精神放松的一种慰藉。当今,有盲目追星族为了追一个明星,他去哪里就飞哪个城市,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是对的,甚至敢为他生敢为他死,这些已经超出理性范畴的崇拜,都是心理幼稚的表现。毕竟凡事过犹不及,玩物丧志。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4篇

手提一瓶矿泉水、三个馒头,朴素得像个学生。他,是北大数学系的老师——韦东奕。网友称其为超脱外物的韦神。

短视频火出圈了,韦东奕接受采访时自我介绍称,我是北京大学数学系20__级本科生、20__级研究生,反正现在是老师,是北大的老师。就这么几句简单的介绍,却让很多人都望尘莫及。

韦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他是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第一名,同时也是20__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金奖获奖者,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金奖获奖者,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周炜良奖银奖获奖者,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林家翘奖金奖获奖者,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许宝騄奖金奖获奖者,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金奖,还是北大的大一新生时,韦东奕曾一人单挑清华大学,在国内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五个竞赛科目,韦东奕个人获得了四个金牌,并获得当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让清华大学尴尬不已!因此,韦神、韦教主的称号由此而来。

他,愿意为国家多做一份贡献,选择留在祖国。当时,麻省理工(MIT)等多所世界名校主动向他敞开校门,哈佛更是为了他不惜打破校规,只要他愿意来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但韦东奕依然选择留在了国内,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后留校任教。

韦东奕的成功主要源于父母的启蒙。1992年,韦东奕出生在山东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任教于山东建筑大学,父亲更是该校数学教授。韦东奕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关于数学的书籍。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开始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读初二时,他已经展示了过人的数学天分。有一道数学题,国家队的老师3个小时才求解,而韦东奕只用了2个小时!14岁那年,韦东奕遇到了真正发现他数学天赋的伯乐——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张永华老师,他获得了破格进入附中奥数班进行学习训练的机会。

韦东奕在数学领域的传奇经历,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奥数班学习一年后,他凭借过人的天才和自身的勤奋,经过层层选拔后,得到了代表国家参加第49届IMO国际数学竞赛的机会。IMO一直被认为是五大学科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比赛。一年后,韦东奕带着他的光辉战绩参加了第50届IMO,依然夺冠。在这场比赛上,韦神击败了7岁自学微积分、12岁拿到IMO金牌的数学竞赛史传奇陶哲轩,达成通关成就后,韦神渐渐隐退于数学竞赛界。

20__年,因在数学领域的优异表现,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数学系向韦东奕抛出了橄榄枝。20__年,完成博士后工作的他,成为了北大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目前,韦东奕已经发表了25篇论文,其中多篇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可以说,从15岁在国际数学领域一鸣惊人后,韦东奕就开启了别人渴望而不可求的人生。然而,如此优秀的数学奇才,却是一名扫地僧!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5篇

近日,阳泉一监在全监范围内开展“学习李培斌先进事迹、弘扬忠诚奉献精神”活动,通过召开座谈讨论会、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设立学习宣传栏、运用内网平台等多种形式,号召全监民警职工学习李培斌同志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满怀真情、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进一步激励民警职工立足本职,主动工作,为_的安全稳定贡献力量。为了将学习活动落到实处,_宣教科将李培斌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印发各党支部,并将李培斌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安排党委中心组和各党支部进行专题学习,作为党支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宣教科还在有线电视台、_小报开辟专栏,系列播出《时代楷模——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焦点访谈——生命短暂却精彩》《_书记会见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王儒林书记会见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等视频资料,刊登民警职工撰写的学习体会,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6篇

北京时间4月24日,国际乒联官方微博近日转发了在知乎上的热门问题“如何评价男子乒乓球大满贯选手张继科?”并评选出了最佳答案,来证明“张继科的暖男形象”。

虽然平时看上去都是“霸道总裁范”,但是在粉丝心中,张继科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暖男。国际乒联转发了“如何评价男子乒乓球大满贯选手张继科?”问题的精彩答案,并且表示:“你们老大这么暖,你们感受到了咩?”

有网友回答该问题时写道:“我补充我知道,对他自己的球迷是真好。汶川地震,有个球迷是灾区的,手机在贴吧发帖求安慰本来是小孩子博存在感的问题,家里受灾情况并不能说特别严重,张继科看到直接给了一万元还是五千元,反正是给钱了。”

“有一年的年末在自己贴吧里送礼物,包括国家队队员平时背的包,他的球鞋,他的比赛服等周边,这虽然对他来说不是贵重的东西,但在球迷看来是不是大暖男?”

“生日或者重大节日都能记得在贴吧或者在微博上感谢球迷,他这人文化水平可能不高翻来覆去车轱辘话来回写,每次又都有区别。”

“去看他比赛的球迷,看他喝水花痴说自己也渴了,他给三个球迷每人拿一瓶水送过去。”

“在张继科微博小号看到,有人喜欢他,生重病了但还是希望得到他的签名照,他在微博说已经看到并且马上请人送过去,安慰鼓励生病的人。”

“迎接新年的时候,除夕在群里空降给他的球迷发了一千块红包。”

“有个小男孩是他球迷,得了白血病,他的球迷组织知道以后送了小男孩张继科的T恤,小男孩很高兴还拍了照片传回来,张继科看到以后明确表示要亲自去医院看他,并且参与了募捐。顺便一提张继科是真稀罕孩子啊!各种小孩邀请合照的时候他的表情都很暖。”

“很多从小练球的小孩都喜欢他,在休息室他朋友拿了几个孩子的训练日记请他来签名,他签完翻了几本日记,让他朋友跟他们说一定要好好练,他看好他们。”

“感觉粉上他不只是多了一个偶像,还有了靠山。”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7篇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疫情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日,73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疫情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8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2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19日新增确诊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日仅17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12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8篇

周永开,男,汉族,巴中市巴州区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加入中国_,同月参加工作,历任原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1991年6月离休。

周永开同志是践行_人初心使命的典范,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解放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在职期间,他恪尽职守、苦干实干,带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推动原巴中县林业发展成为全国先进,顶着压力查办大案,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离休后,他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牵头组建退休干部义务护林队,不遗余力参与万源市花萼山护林造林,推动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以旺盛的革命热情坚守“人可以离休但_员永不会离休”的朴实承诺。他把群众当亲人,多次拿出离休费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先后捐资万余元,连续10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贫困学生。他自掏腰包为花萼山群众购买中药材种苗,推动成立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带动老区人民规模种植、脱贫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他对自己和家人始终严格要求,主动放弃单位集资建房选房名额,至今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的老家属院,绝大部分家具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用品,一辈子没有给子女挣下值钱的家产,更没有帮亲友开过一次“后门”。周永开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_人的初心使命,赢得广泛赞誉,先后获得“四川省跨世纪杰出老人”“十佳老有所为楷模”等荣誉,20__年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全省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省委决定,授予周永开同志“四川省优秀_员”。

周永开同志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_人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展示了_员的先锋形象。我们要以周永开同志为榜样,像他那样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始终保持崇高信仰,时刻牢记_员身份,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像他那样担当使命、执着奋斗,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拼搏向前,苦干实干、开拓进取,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充分发挥_员先锋模范作用。像他那样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像他那样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_人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29篇

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的肝脏。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在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不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依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

从张桂梅的事迹中,我联想到今天一些不能安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能将心思放在讲台上,再对比张桂梅同志的高尚人格,让人感到如此的震撼。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像张桂梅同志那样为学、为人、为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像她那样的教师。我们学习张桂梅,就是要学习她处处以_员的先进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她崇高师德、治学严谨,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她珍爱生命、坚忍不拔,为战胜病魔而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她是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向张桂梅同志学习。

一、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的热爱主要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在中华民族振兴道路上地位与作用认识,我要以实际行为,扎根于中学教育,让受教育的孩子成才。回想参加工作以来的历程:从1997年9月,我就报着一颗对教育事业无比向往和追求的心走上三尺讲台,开始我平凡的事业。在这十三个春秋所走过的历程中,我永不退缩,更不放弃,我为之努力着、奋斗着,当我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自豪。

二、关爱学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的主体,只有把学生培养好,振兴中华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要培养学生,就离不开对学生真挚的爱,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改革不断更新的今天,过去的那种教书匠式的方法肯定是不再可行了。现在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多了更多的想法,受外界的影响也更大,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用什么手段来教育学生?我认为,要教育好学生,杜绝学生的逆反心里、厌学情绪,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绝不是靠武力手段,或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孩子有时是淘气,有时是一时管不住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要犯错误。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理解理解他们,多跟他们谈谈心里话,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声,从而对不同的心声进行因材施教。

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材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重视学生的自我锻炼和个性发展,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最优的发挥,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只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在学生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利于教学和班级的管理。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教学和班级管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工作中我不断向有经验的教师和班主任请教,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导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使自己的教法和班级管理工作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同志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感受到一个平凡教育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她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桂梅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张桂梅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0篇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一种文化中的先行典型或者“英雄式”的人物总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精神典范让人民所追崇。每一个先进典型都有着他们不同的英雄事迹,或小或大,或离我们很近或离我们很远,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抱着一颗乐于奉献的赤诚之心。

张富清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榜样。战争年代的他,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多次在突击组中打头阵,曾经冒着枪林弹雨第一个跳下城墙、炸毁碉堡。退役之后,又主动将投身到偏远的鄂西山区来凤县,为贫困山区的奉献了一身。他身上那种甘于奉献、敢于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劲头,让人发自内心的敬佩,不仅值得广大的武警官兵学习,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优良统美德,也是当代倡导的时代精神。自古以来,无数能人志士“现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再到张富清同志的60年深藏功与名投身山区建设,每个时期的榜样虽然所做事情不尽相同,但无不饱含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也正是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撑起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民族脊梁,促使中华民族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网络高速传播的新时代,我们应当利用这样的便捷的信息渠道,让更多的爱国奉献的榜样故事在人们的视野中广泛出现,使德更多地人能够了对爱国奉献精神有着更加深刻地认知。榜样的力量是每一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榜样故事真正地触动每一个人,才能更好地让人民奋力当好具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传承人”。我们应当以张富清等同志为榜样,把个人的成长和理由与祖国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立足岗位、讲奉献,顾大局,努力传承弘扬奉献精神,坚持用理想支撑奉献、用忠诚诠释奉献、用奋斗书写奉献,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时代感,积极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和力量。

以“初心”和“使命”谱写新时代乐章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1篇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_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茅斯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夏天,冰心和吴文藻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而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冰心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比较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尤其是在建国以后,她总是以爱祖国、人民、关心儿童且投入非常多的一些社会活动中去。一生有很多的代表作,算的上是一位奇女子。直到1999年在她99岁的时候在北京病逝!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2篇

她身上没有传奇,但她是我们健康最终的保护线。当武汉疫情爆发时,每个中国人心里都知道,只要有钟南山、李兰娟等这样的科学家在,我们就不会害怕。

她,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作有《传染病学》《感染病学》《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

李兰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李兰娟高中毕业后尽管自己成绩优异,但正赶上运动,于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尽管自己当时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学习,学习经络,学习认识草药等,很快成为的百姓信任的优秀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凭借努力,她成绩优异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儿子郑杰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学习从不放松,儿子郑杰看到深夜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对丈夫也是严格要求,从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丈夫成为院士后,丈夫看一会电视,她会催着赶紧去看论文。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3篇

_年1月,滕启刚在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新任员额法官宣誓仪式上,作为老法官代表向新入额法官提出寄语。

_年,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镇山印子村要建文化广场,需占用一个农户门前200多平方米土地,农户要求高价补偿,村里做了多次工作也没用,气得村书记找滕启刚要起诉农户。

滕启刚了解到这个农户刚做完心脏手术,脾气还很暴躁。他找到农户说:“我来不是因为村里告你,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你不用把我当法官,就当懂点法律的人,帮你出出主意。”一番话拉近了距离。几次登门交流后,问题得到解决。

有人概括“滕氏调解法”:办理家庭纠纷,运用“亲情融化法”;矛盾复杂,依托各类组织运用“外力协助法”;涉及利益分配,运用“换位思考法”;纠纷激烈,运用“背靠背法”。对滕启刚来说,所有调解法只有一个核心: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让法律以柔软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滕启刚整理归档的收案簿中,有一本封面上写着“史上最牛的一年收结案”。那是_年,滕启刚收结案219件,其中210件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

刻进生命的公正

滕启刚去世数月,他的办公室依然是原来的模样。最显眼的是办公桌上一个放大镜。千山政法系统广泛流传着这个8倍放大镜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一个法律人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最好例证。

_年5月的一天,王某因行车冲突动手打了任某,由于路上监控距离现场太远,看视频难以辨别情况,对此公安机关没有处罚,任某一纸诉状把公安机关告到法院。

为此滕启刚买来8倍放大镜,头贴着屏幕一帧帧察看视频,眼睛看红了、看出眼泪,几分钟的视频看了3个多小时,终于捕捉到王某抬手打人的动作,那一秒,铁证如山。法院判决公安机关重新作出行政决定,对打人者给予行政处罚。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4篇

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怎样的杰出贡献,才能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的嘉奖?她为中国女性争取“男女同工同酬”,一生获得荣誉无数,为什么始终坚持下地劳作、春种秋收,坚持自己只是个农民?从辫子上扎着蝴蝶结、充满青春活力到如今皱纹爬满额头、9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是什么力量支撑她把一生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西沟?

循着“共和国勋章”的无上荣光,记者开始探寻申纪兰光辉而又别样的人生。

时间回到1951年。这一年,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岁的申纪兰当选为副社长。她发动妇女走出家门、去地里劳动。但妇女们遇到一个问题:干同样的活儿,得的工分却比男社员少。倔强又聪慧的申纪兰提议,妇女们和男社员开展劳动竞赛,比撒肥、比间苗、比锄苗。经过多次争取,西沟村妇女们终于能够干一样的活儿得一样的工分,太行山深处的这个小山村,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1953年,《_》发表题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文章,报道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妇女争取权益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由于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的巨大影响力,1954年,25岁的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_代表,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5篇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_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4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评价达到AAA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__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6篇

自从武汉发生疫情以来,有一位73岁的老人,频繁地登上热搜,又遍又一遍地刷新了我们的朋友圈。她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每一次面对镜头,她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这特别的时期里,她带给我们的除了兴奋,就是满满的正能量。

她,就是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

从一个赤脚医生,到闻名中外的工程院院士。

从一个贫寒女,到中国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她的传奇,足以媲美钟南山院士。

建议“封城”第一人。

20__年伊始,正值中国春运的高峰。一种不知名的病毒,突然袭击武汉,满城风雨,人们不知所措。

1月18日,李兰娟院士受_、国家卫健委的委托,奉命奔赴武汉,对疫情进行研判。

到达武汉之后她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听取当地医生的汇报,展开周密的调查研究。

看着每天都在不断攀升地感染数据,她心急如焚。她想: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蔓延,将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我们只有马上采取果断的措施。堵水先断源,当务之急,防控的第一步必须先断传染源。于是,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对武汉必须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她的建议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1月23日,武汉接到了“封城”的命令。武汉暂停了所有的交通,实行前所未有的严格管控。目的只有一个,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散。

李兰娟院士是建议“封城”的第一人,她接受了央视媒体的采访。

面对董倩“咄咄逼人”的问题,李兰娟并没有生气,保持着院士惯有的谦逊和温和。她耐心地做了解释,虽然普通话不太标准,但是她的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清楚。

到现在,“封城”的效果已经完全地突显出来了。很多人都佩服她提出了“封城”的建议,一个看上去斯文柔弱的老太太,想不到竟有如此的魄力。

一个科学家的睿智和严谨征服了我们!

正是因为这一次“大动作”,“李兰娟”的名字很快就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人们记住了这一位很有魄力的老科学家。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7篇

装载着美好和希望的二月我来到了*公司,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奇,刚来到公司就参加了短期培训学习,我象回到了年少时代,作回了教室,我认真听取所学的知识,好用于以后的实践中。经过培训后我被分到业务部,得到了同事们对我的帮助,使我备感亲切,我认真学习企业文化,业务知识,熟记险种条款、保险责任范围、责任免除范围,学习投保单的填写,做到不懂就问,学习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要出去展业了,我想营销员是公司的先锋兵,是代表公司形象的体现,一定要牢记公司文明礼貌用语,按照公司仪表要求着装,把公司的良好形象传递给客户。第一个客户成为我追求的第一个目标,我记得跟第一个客户接触,向客户介绍文化、条款险种、特色服务后,得到的是拒绝,我失望、沮丧,经过同事们对我精神上的鼓励,通过再与客户接触,最后得到了信任。由最初与客户接触、怀疑、拒绝、再接触、忧虑、信任,最后得到了支持理解,使我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

通过对第一个客户宣传,让第二个……让更多的客户了解、认可。四月份牡丹花会期间,我积极到举办车展中去宣传文化,车险条款,售后服务,让**市民了解、认可,进而选择。八月份积极参加客户温馨活动月,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特别是车险售后特色服务,如:_小额赔款现场赔付_、_重大赔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查看更多文秘资源网资料案限时赔付_、_事故车辆自主择厂修理_受到了客户青睐。夏天天空象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我为了及时能把保单交给客户,冒着大雨,不小心路上滑了一跤,但是想到不影响客户审车,一定要把保单送到,客户见了我很是感动,说我太认真。当今世界,客户决定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使客户满意,是我应该做的。认真学习陈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规模、品牌、效益的有机统一,把公司发展推向品牌建设新阶段》的重要讲话,使我意识到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品牌塑造就能拥有现在,拥抱未来。

认真钻研《业务员展业手册》,虚心向同事们学习,体会到一名营销人员学习获得知识越多,展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今年出去展业,也遇到不少挫折,有的客户不理睬,有的客户不信任,但我不会向困难低头,我相信劳动的付出会有报答,我相信最美好的词就是_自信_。从事保险的十个月期间,每周都给自己下计划,按计划一家家单位去宣传,业务也有大的进展,先后承保了几家单位车险。每当我签下一张保单,我的心情特别高兴,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能得到客户的信任,能给客户带来方便的同时,自己也觉得很充实。感谢领导、同事对我的帮助,感谢客户对我工作的支持。通过学习企业文化,使我由一个没有从事过保险业,没有朝气的我转变成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人,公司发展了,员工才有好的未来。企业文化也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我,使我感到青春、主动、进取,要对事认真,对人感恩,对物珍惜。同学朋友也感到我的变化,说我比以前有涵养,又年轻了,在这个变化中也给公司进行了传播。通过学习省公司会议精神,以后三年**公司七个目标、八个意识,使我看到了公司的发展和未来。我为自己是一名**员工而高兴。

在公司我为**人积极向上拼搏精神所感染,和同事们相处的互帮互爱美好日子里,我很快就发自内心写了一首诗《真好》--记我的同事们。今年当选为_优秀员工_,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极高的评价和厚爱,同时觉得自己很惭愧,自己离一名合格的营销人员还相差的太多,今后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艰辛与希望同在,我将用高度的热情,怀着感恩的心去勤奋工作,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迎接美好未来。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8篇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其实李院士并不是第1次被质疑了。

早在之前,就有别有用心的人质疑她为自己儿子的医药公司去宣传,然后有利益输送。

李兰娟的儿子虽然是国家的优秀人才,虽然也开了和医疗相关的大公司,但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却不知道李兰娟儿子的公司和医药没有任何一点关系,他背后的公司虽然和医疗行业有关系,但是主要是和人工智能挂钩。

上一次的质疑,被相关的证据狠狠打脸之后。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最近这几天又有人质疑我们的巾帼英雄李兰娟院士。

质疑,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

但是如果质疑严重到诋毁和抨击,那么就应该因此付出代价。

前段时间,李兰娟院士再次在公众面前露脸,她就是想用自己相关的知识去回答现在很多人所面临的疑惑。

当然她所做的回答,你可以不相信,但没必要去质疑没必要去诋毁。

因为李兰娟院士这么多年真的付出了很多,而且她所做的贡献并不是一个两个普通人能比得上的,就算很多专业的人士都抵不过这一位巾帼英雄。

2023年的今天,李院士已经75岁,可她还没有选择退休,也没有选择放下手头上的工作。

她背后有孩子,她背后的孩子也非常出色,她完全可以不承受任何的舆论和压力,也完全可以做一个安享晚年的老人。

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还能动的时候不去坚持,不去多做点事,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需要承担这些负担,也会有更多的病人可能会因此而耽误治疗。

当别人问起她为何不选择休息,这么大年龄的都不选择退休的时候,李院士淡淡的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认为没什么好休息的,工作才是最美丽的。

李院士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以前的她是,现在的她一样是。

以前的她一直用自己的能力,默默的奉献着自己。

如今的她依然不忘初心,依然想尽一切办法回报人民,回报祖国。

最后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让我们的英雄寒了心,更不要轻易的去质疑我们的英雄,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也就是你),为了背后的国家。

最后,让我们向无私忌伟大的巾帼英雄李兰娟院士致敬!

最后,也让我们向李兰娟院士说一声,您辛苦了!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39篇

执掌浙江卫生厅十年,战功显赫!

看到李兰娟那慈祥和蔼的外表,大家想到更多的是,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悬壶济世的医生。

可是你却不曾知道,李兰娟曾执掌浙江省卫生厅,整整有十年之久。从她的言谈举止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她的“官气”。也完全猜不到,她还曾是浙江省卫生厅的厅长。

大家可曾忘记前,那场令人生畏的“非典”?

春季,SARS病毒同样也在肆虐浙江,当时作为卫生厅长的李兰娟,当机立断,要求快速切断传染源。只要是与“非典”病人接触过的人,统统都要隔离起来,不得瞒报和少报。

她要求及时地把疫情的情况,向大众公布。

当时整个浙江省,被隔离观察的人数达到十几万,虽然承受了很多的非议,但她态度非常坚决。大家不要忘记了,她还是一位医学家,一位传染病学的专家。她相信科学,只有控制住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才能打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事实胜于雄辩,在那场战斗中,浙江省获得了全胜,成为全国的典范。

浙江人民因此记住了这位“雷厉风行”的厅长。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40篇

她身上没有传奇,但她是我们健康最终的保护线。当武汉疫情爆发时,每个中国人心里都知道,只要有钟南山、李兰娟等这样的科学家在,我们就不会害怕。

她,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作有《传染病学》《感染病学》《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41篇

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李兰娟是浙江绍兴人,浙江绍兴是个出名人的地方,她和蔡元培、鲁迅都是同乡。

与钟南山不同,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而李兰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她差点辍学。她靠着助学金坚持读完了初中。因为成绩优秀,后来又被杭州高中录取。

读完高中之后,她回家乡做了一名中学代课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医学。她用针灸为乡亲们治疗疾病。看到乡亲们为治病而感到着急时,她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尽心尽力地帮助村民看病。

后来,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这位贫困的女孩终于走进了大学,她非常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工作。

上个世纪的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死亡高率达80%。李兰娟一直想治病救人,但是治疗的方法非常有限。看到许多重症病人得不到救治。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攻克肝炎治疗的这一难题中。

经过十几年的反复研究、实验。李兰娟终于成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1998年,她的这个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把这一技术应用于肝移植手术,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名震全国。

李兰娟还在肝病微生态和感染微生态领域中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她还把自己首创的“四抗二平衡”的疗法用于救治H7N9患者中,大大地降低了死亡率。

20__年,李兰娟以中国传染病学第一人的身份,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对李兰娟而言,创新的脚步永远也没有停息。

这一场疫情来得太凶猛了,国难当头,无数人倾尽全力去支援武汉。

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又一次挂帅出征。

他们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将的勇猛,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42篇

责任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也都在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责任像是一朵花,世界上每处都有花,世界上每处都有责任.

有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肩负责任,那么他必定是精神上的成功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责任感流传至今.像范仲淹这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哪一个又没有名留千古呢?责任是社会上必需的.

责任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行动去浇灌它,让它开满全世界.

一位美国青年年少时期,在自己的不懈拼搏下,在一座城市里开了一家小银行,但是,过了不久,银行遭遇抢劫,银行损失惨重,各储户都纷纷上门要求赔偿,不久后,法院批判,他不用赔偿全部金额,然而事后,他挨个挨个地到储户那里赔礼道歉,并承诺他将赔偿所有损失,于是他便开始了他的还债生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在他50多岁时,还清了所有债务,这时,他松了一口气,说道:“现在心里的石块终于落下了.”

他的这种责任心无疑是让人敬佩的.他既对他人负责,也可以说是对自己负责.然而,如今社会中,那些伪劣商品制造商昧着良心制造一些对人类有害的食品,肇事者的不理不睬……无疑都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这种人是要被人们唾弃的,他们就像阻碍花儿的小虫一样,尽早是要被消灭的.

作为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负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像是昏暗中的火把,能将人们从昏暗无知中解救出来,责任就像是一把坚固的伞,为我们阻挡流言蜚语.

肩负责任,是我们对待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有了责任心,我们便能在人生旅途的歧路中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世界每处都有含苞欲放的花蕾,让我们用我们强大的实际行动去让每一朵责任之花都灿烂绽放吧!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43篇

有这些策略,她都是从救治病人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也是因为这些策略,所以后来很多人受益,无数的生命也因此得到挽救。

李兰娟院士用几十年的时间,不仅仅是将自己很多时间都奉献在工作之上,她还将毕生所学的知识写成了书,让后辈去学习,让更多的人能够少走弯路。

从1999年到现在,李院士就出了很多本书,而且她所出的那些书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对社会,对国家,对国际乃至对全人类都是有着重大价值的。

李院士出过的书有:《肝衰竭新进展》、《中医学临床百家 肝衰竭新进展》、《埃博拉病毒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型智能医院 第3册》、《健康教育读本》等等。

从李院士所出的那些书名中,就能够看到我们的这位巾帼英雄她涉及的东西非常多。

她不仅仅是出了和新冠相关的知识,还出了和智能医院、各种病毒相关的书籍。

她就是用自己数十年的经历,然后总结出来很多非常有用的知识来帮助大家,让现在的后辈结合现在的知识去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虽然李院士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她还出了那么多书籍,

虽然她在背后也获得了无数荣耀,但是她从来没有去炫耀自己的成就,也从来没有在病人面前或者在别人的面前说自己的功劳。

不仅仅是最近这三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李院士基本都做到了淡泊名利,她不希望别人记住自己的名字,更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到底做了多大的努力和多大的风险。

但是她非常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学到专业的知识,每个人都能够面对病毒或者各种医疗情况的时候学会用专业的知识去应对。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44篇

执掌浙江卫生厅十年,战功显赫!

看到李兰娟那慈祥和蔼的外表,大家想到更多的是,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悬壶济世的医生。

可是你却不曾知道,李兰娟曾执掌浙江省卫生厅,整整有十年之久。从她的言谈举止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她的“官气”。也完全猜不到,她还曾是浙江省卫生厅的厅长。

大家可曾忘记17年前,那场令人生畏的“非典”?

20__年春季,SARS病毒同样也在肆虐浙江,当时作为卫生厅长的李兰娟,当机立断,要求快速切断传染源。只要是与“非典”病人接触过的人,统统都要隔离起来,不得瞒报和少报。

她要求及时地把疫情的情况,向大众公布。

当时整个浙江省,被隔离观察的人数达到十几万,虽然承受了很多的非议,但她态度非常坚决。大家不要忘记了,她还是一位医学家,一位传染病学的专家。她相信科学,只有控制住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才能打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事实胜于雄辩,在那场战斗中,浙江省获得了全胜,成为全国的典范。

浙江人民因此记住了这位“雷厉风行”的厅长。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45篇

自幼丧失父母、家境贫寒的*县**镇白虎门村的农民企业家。是靠建筑富裕起来的,却心与社会相通,情与乡亲相连,他把捐资助学、扶贫助孤,兴办公益事业作为人生的坚定信念和永恒追求,被人们誉为“爱心大使”。

他为*县1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每人资助了元,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以来,他每年都要为慈爱学校所有失去父爱、母爱的孤儿买两身漂亮的衣服,春节发10元压岁钱。4名孤儿考上了高中后,每月准时为他们送去100元生活费。“六一”儿童节,购买1万多元的学习生活用品,深入部分学校、幼儿园慰问特困学生。,他出资3万元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近年来,经资助过的学生达100多名,真可谓“无私奉献献一己之能,慷慨解囊解燃眉之急”。

座落在*县一中这座被称为“希望之星”的汉白玉雕塑就是出资所建,这座雕塑提升了一中的文化品味,彰显了一中的文化内涵。还给我县许多学校捐款捐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资源,营造办学环境,先后出资金额累计达80多万元。

于人无私无求,于己近乎吝啬。个人生活精打细算,但在关爱鳏寡孤独、倡导文明新风、兴办公益事业等方面却舍得花钱。正月,自己出资,组织全村的百岁老人和孝顺媳妇在省内旅游,每逢端午节,为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好儿子组织披红戴花活动,鼓励他们孝老爱亲,在十里八乡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颁奖词:他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和勇无止境的真爱阐述着什么是伟大,什么叫财富,什么是幸福;他在简陋的建筑工棚里策划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却把温暖和希望留给许许多多的人。

——为霞尚满天

是*县一中离休教师,离休志不休,年老心不老,始终心系社会,情系百姓,积极投身社会活动,用火一般的热情和爱心为“夕阳红”增添了永恒的光辉与活力。

宋老师的家位于县城北大街,他从_年开始就在自家门口办起了义务宣传栏,经过自己的认真阅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报刊杂志上有教育意义的重要文章剪贴或抄录下来,通过宣传栏向群众进行各式各样的教育。截止目前,宋老师的专栏已办了350期,张贴的资料纸张重达五六十斤。在这个宣传栏中还有两张板面请擅长书法者将《老年法》一字不漏的抄在上面,让老年人既知晓了《老年法》内容,又欣赏了书法艺术,收到了明理怡神的社会效果。他满怀激情,乐于奉献,在信仰的人生疆场上,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上,还自筹资金印发《老年法》宣传单200余份,义务书写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诉状和法律文书36份4万余字,为这些老年人能够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宋老师还是县下一代委员会成员,他被县一中等6所学校聘请为辅导员,近年来,在这几所学校共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10多场次,听众达4万余人。先后荣获了省关工委先进个人和省模范党员称号,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他,脚下的愚公,漠谷河畔的夫子。昔日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今朝义务宣传栏,再放余热;明天祖国的花朵,不忘教化。为了社会,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颁奖词:笑对夕阳话心语,慈颜挥汗扶禾壮。老有所为,奉献余热,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倾注于许许多多未成年的孩子们和需要帮助的人。不停的脚步来自责任的动力,奉献的情怀源于心底的大爱!

——奉献在平凡岗位

是综合地震台的一位工程师,他工作10多年来,不论工作环境多么艰苦,不管工作岗位怎样变化,总是如老黄牛般在这块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希望,收获着喜悦,用默默无闻的行动奏响了一曲曲青春激昂的凯歌。

他在工作期间,不忘自我“充电”,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富有创新思想的他,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工作规范和制度,带领全组4人在观测质量上精钻细研,在他的辛勤努力下,观测资料一举夺得全国评比第二名的好成绩。今年5月12日,面对汶川地震,他义无反顾地主动请缨支缓灾区,后经组织决定,他被分配到宁强县广坪镇,他历经地动天摇,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每天都在第一时间把震情报告给镇政府,为政府安排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15天共记录大小地震249个,监测到4级以上地震14个,详尽的地震数据为后续科学的预报和监测川、陕、甘三省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46篇

滕启刚在法院工作31年间,先后从事刑事审判、民事审判、信息化管理、行政审判等工作。去世时,任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主要负责行政审判和千山区行政争议调处中心工作。曾获得“辽宁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办案标兵”“调解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带领行政审判庭多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滕启刚在新任员额法官宣誓仪式上讲话。

“幽默风趣的您,严肃认真的您,积极向上的您,热爱生活的您,为了公正‘斤斤计较’的您,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滕叔’,永远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少年!”

20_年6月4日,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滕启刚在家中突发疾病去世,终年57岁。听闻噩耗,同事满怀不舍和眷恋,写下上面这些悼文。办公室里,他的“老搭档”——一副碎了很久也没换的旧眼镜还摆在一堆案卷上,仿佛他从没离开,在等着他回来。

李兰娟经历总结 第47篇

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无法保障学生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_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