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阿拉善玛瑙巧雕 雕和刻的区别在于

内蒙古阿拉善是我们祖国的腹地,几千年来戈壁沙漠远非极限。过去二十亿年的地质变迁和沙尘暴造就了一种玉石——阿拉善玛瑙,非常值得观赏的价值。“阿拉善”在蒙古语中是指五彩。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玛瑙在地壳运动的帮助下从深层浮出水面。经过剥蚀、翻滚、摩擦,最重要的是,在时间的作用下,它使自己有了一层皮肤。

因此,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后来,经过雕塑家的精彩设计和思考,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立刻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价值。阿拉善奇妙巧妙的雕刻不再需要太多描述。

雕刻是国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技艺,其用材广泛:玉雕、石雕、牙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千百年来,这一门类中能工巧匠各领,名品佳作层出不穷,牙雕中的玲珑球、微刻中的米刻与发刻,堪称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近些年来,核雕作品受到了人们广泛喜爱,笔者居所附近古玩市场这类摊位接二连三,苏州工、河南工争奇斗艳,令人目不遐接.网上也有拍卖专场,名家精品时有所见,一颗橄榄核经名家点石成金,立刻身价百倍,虽贵逾千金,广大爱好者仍趋之若鹜.笔者也了一些核雕作品,并刨根问底进行过一些学习,今抛砖引玉,谈谈这方面的体会.核雕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阿拉善玛瑙巧雕

核雕艺人之核雕作品最早见著于明代魏学洢作的《核舟记》一文.《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可谓是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绝少.核雕这门工艺与同是微刻的米刻、发刻有所区别,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雕和刻的区别在于,前者至少是三维的,后者是一维的,所以米刻、发刻虽然是微刻,但那只是在平面上留下划痕,而核雕至少是浅浮雕.核雕工艺的创作,正如《诗经淇渔》咏唱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需要掌握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磨制等技艺.

例如桃核雕,桃核的纹理大小不均,长短不齐,分布不匀,要将桃核错落交织的纹理转化为雕刻艺术语言,丰富的想象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艺术家的想象力中,那些乱七八糟的纹路就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沿着想象的轨迹,运用娴熟的技艺,将神、形、理、趣融方寸之中,于是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桃核为艺术.又如橄榄核雕,是在小小的橄榄果核上雕刻出各种动物、人物的形象,其中以十二生肖的雕刻最具代表性.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各具情态,惟妙惟肖.还有十八罗汉、八仙过海、各种花鸟虫鱼等雕刻,刻的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等,精巧玲珑,成为一种垂挂在衣带或纨扇或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亦可玩赏.

清中期始,核雕多用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赏.如今橄榄核雕的花色品种更为丰富,喜爱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橄榄核雕所用的材质多为乌橄榄,盛产于广东普宁、中山等地,核大肉厚,是最佳的核雕材料,为高手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核雕表情达意各尽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