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翡翠的“种”和“水”到底有什么区别 翡翠种和水指的是什么

先说“种”和“水”的定义:

翡翠的种之前也说过蛮多次了,就是翡翠的密度,是指构成玉质的晶体颗粒的粗细和结合的致密程度,是指它内部的一个结构情况。

而翡翠的“水”,感官上粗暴地说,就是指翡翠的通透程度,也就是透明度。但实际狭义上的定义是指的翡翠中光线被透射范围的大小。

常用的光晕来度量翡翠水头的好坏,称作“几分水”,一般分为:

“一分水:指光晕透射3mm厚。二分水:指光晕透射6mm厚。三分水:指光晕透射9mm厚。”

所以,如果对照我上面举的例子,一层人墙3毫米,那就是破了一层人墙就是一分水。球破了两层人墙就是6毫米,就是两分水,那三分水就是破三层人墙。从这两个不同的比喻,朋友们也分得清楚了,实际上种和水确实是分开定义的两种不同的概念。不过现实中我们常常把种和水放在一起说,为什么呢?

“翡翠结构细腻致密程度”、“晶体大小均匀程度”,这些形成“种”的要素就像人墙的疏密等,影响着光线的投射,也就对水长还是水短,翡翠到底能到几分水造成了影响。

所以,一般都说,种好的水一般不差,种差的一般水也不好。不过也有种好水不好的。就举个例子,比如同样是冰种翡翠,莫西沙的冰种就要比危料的冰种水头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很多朋友都知道的,危料的内部结构一般而言,没有缅甸翡翠的好。所以就造成了水头不够长,也就是我们感官上常看到的,同等级的前提下,危料一般都干不少。

总的来说,其实翡翠的“种”和“水”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定义不同,但却是相互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