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照片和实物为何不一致?灯下看玉看的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关键

今天一个朋友问我:店主,为什么有些翡翠照片看起来不错,但是当我收到它们的时候我很惊讶。我觉得一个是仙女,另一个是猪八戒?

事实上,照片不同于真实物体是正常的。这受到光线、背景和照相手机的限制。

一般照片和实物有差距,我们俗称“色差”。

色差有两种,一种是色相的偏差,一般是油青变成绿水,蓝绿变成阳绿,灰色变成紫色等;

第二种是饱和度的偏差,一般是淡色变成浓色。

造成色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以下几条:

1.拍摄环境的影响。比如,光源的种类(灯光还是日光?哪种灯光?不同光源色温不同),拍摄的时间(同样是日光,上午和傍晚就不同,直射和阴影下也不同),等等。

2.后期ps调整。包括调整色彩平衡、饱和度、对比度、明度等等。

3.拍摄工具的影响。不同品牌的相机、不同的拍摄模式,即使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拍摄,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某些相机拍出来偏蓝,某些就偏黄,或者偏红。普通家用卡片机还会有一些自动优化的设置。

4.输出工具的影响。不同的显示器看同一张照片效果也不同。一是显示器种类的原因,比如液晶的就稍微比crt灰一些,色彩层次感也比较差;二是显示器自身的色彩校正设置。

自然光下是最容易看清楚翡翠本身质地,包括水润程度,以及大致的种色。

自然光下拍摄的翡翠,通常能真实还原实物,到手不至于失望。

来看实例!

室内光

自然光

靠近光源

光线透射下

自然光下是最容易看清楚翡翠本身质地,包括水润程度,以及大致的种色。

自然光下拍摄的翡翠,通常能真实还原实物,到手不至于失望。

当然了,以上只算常识,接下来才是重点。

一、灯玉

行家有云:灯玉不看

所谓灯下不看玉,这是至理名言。

在跟你解释为什么灯玉不看之前,先来看看灯下翡翠千变万化的形态

亲,你能确定哪一张更接近实物呢??

翡翠拍出来效果不用,是因为不同光线进入翡翠内部,反射出来的色泽都会发生相应改变,因此,灯下看玉,永远看不清。

翡翠拍出来效果不用,是因为不同光线进入翡翠内部,反射出来的色泽都会发生相应改变,因此,灯下看玉,永远看不清。

这里我上一些典型的案例给大家看看黄色灯光下,尽显龙牌并不存在的色。堪比阳绿了有木有?

而实物简直就是个悲剧

灯下不看玉,谁看谁爽···

结果如何?反正我很爽,你呢?

照片颜色实物不接近实物,小心被坑。

再来几张照片看看。

再看看油青拍出来什么效果。

大家喜欢的晴水,拍出来有色差是这样的。

这算是灯玉,灯下晴水,显出迷人的淡绿色,娇艳欲滴。

所以在网购翡翠的时候,区分辨是否经过美化的照片,看翡翠主体以外的配景就很容易分辨了。

图片来源:由玉姻缘提供。

==本段 翡翠 实物 自然光 FAQ说明==


翡翠:翡翠(jadeite), 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翡翠的正确定义是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的纤维状集合体。但是翡翠并不等于硬玉。翡翠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达到玉级的石质多晶集合体,主要由硬玉或硬玉及钠质(钠铬辉石)和钠钙质辉石(绿辉石)组成,可含有角闪石、长石、铬铁矿、褐铁矿等。 在古代翡翠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毛色十分美丽,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一般这种鸟雄性的为红色,谓之“翡”,雌性的为绿色,谓之“翠”。寸开泰撰写的《腾越乡土志》记载:“ 腾为萃数,玉工满千,制为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至清末民初,仅腾冲城内即有翡翠作坊百余家,玉雕工匠三千余人,所琢“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寸开泰《腾越乡土志》产翡翠的缅甸勐拱、密支那一带,距我国云南边境只有150公里。在明朝万历年间,此地曾属永昌府(今云南省保山市)管辖。由于历史的原因,被称为"东方瑰宝"的翡翠经云南腾冲、瑞丽等边城输入我国,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实物:实物是物质的基本形态,在这里实物是指静止质量不等于零的物质。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实物粒子所组成,这些粒子具有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变质量。这就是机械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纲领。

自然光:又称“天然光”。不直接显示偏振现象的光。天然光源和一般人造光源直接发出的光都是自然光。它包括了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所有可能的振动方向,所以不显示出偏振性。从普通光源直接发出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哪一个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的光叫做自然光。

关于翡翠 实物 自然光 网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