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翡翠的"种"

当我开始写一些关于我对翡翠的理解的文章时,我无法逃避写“中”。这个词有什么魔力?它从哪里来?什么事?我一直在想,十多年前,冰种无色的翡翠一文不值!老一代赌徒也使用“糯种”?"糯化""糯冰"描述这样的翡翠?我是一个喜欢提问的人。虽然我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学习的过程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翡翠。

种:从字面上了解“种类”“类别”;

冰种:像冰一样的这类翡翠!

糯种:像糯米汤一样的这类翡翠!

你还能想到其它类别的种吗?“马牙种”:像马的牙齿吗?这显然是个误区;“油青种”:油青是种颜色,如果以颜色来把翡翠分类,那要冰种、糯种干什么?显然也是个误区;“豆种”:像豆子一样吗?这显然也不行;“芙蓉种”:芙蓉色;“藕粉种”:正确叫法藕粉底(地);“金丝种”:金丝色;“干白种”:正确叫法干白底(地)........等等!

发明出“糯种”和“冰种”的人,是非常智慧的!但是其它种:是智慧?还是商家的套路?细思极恐!

翡翠就两大分类,也就是两个种,糯种和冰种!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10几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使得翡翠就像做火箭一样价值翻了上千倍。这两个种已经不足以来形容翡翠了,所以才做了具体的细分:

翡翠只有六个种:

糯种:糯种、糯化、糯冰

冰种:低冰、高冰、玻璃

种是什么?

随着不断的去学习翡翠,发现“种”这一字不光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如果只是简单的分类,那我们学习过程中哪有那么多迷糊的事。发现种更多的不是再给翡翠分类,而是在定义翡翠的质量!从而给种这一字附加的更多的含义。

种是什么?种就是指翡翠晶体的质量。

翡翠质量衡量标准:

1、晶体紧密程度

2、晶体的粗细程度

我们的肉眼是没办法辨别晶体紧密程度的,但是晶体紧密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光泽,所以我们可以依靠光泽度来区分翡翠的种。晶体的粗细:苍蝇翅的大小。

光泽度分为:

1、石性光泽:种嫩所产生的光泽

2、玻璃光泽:承上启下的作用,包含种嫩、不老不嫩、种老,主要看程度

3、油性光泽、刚性光泽、荧光:种老的光泽,没有先后主次。

4、蜡性光泽:人为的!

蜡性光泽:正常来讲,翡翠是不具备这种光泽度,但是因为开产、运输这些成本投入的费用,差料子和好料子是一样的。甚至这些费用大部分会算到差料子上去。那么就有很多差料子出成品的时候质量有限,很难迎合市场。商家就开始对翡翠优化。传统的翡翠雕刻、抛光、煮蜡都是正常的流程,但是由于种嫩的料子,晶体紧密程度不高,煮蜡过程中,蜡液就会融入到翡翠内部,这样的翡翠就会呈现蜡性光泽。种老的料子蜡只会留在表面,填补翡翠表面打磨不平的地方。

去除多余的蜡

PS:为什么行家眼里一定要先“种”要种老的,这也是原因之一。其实不用担心这是正常流程,蜡也是不稳定的东西,对人体无害自己会流失。

如何去看种?

我来说另一种方法“不用手电看种方法”,就是常光下看通透面积!其实本质原理和熊猫的方法没有区别!

首先我要讲一下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线反射回眼睛里!我们能看到玻璃外面的世界就是因为光线射在物体上,然后反射进入玻璃,然后再通过玻璃射入我们的眼睛!

所谓的通透面积就是去用肉眼在常光下看,你能看到的整体深度感是多少百分比?我简单的画了一张草图如下:

镜面反射光:任何物体只要够平,都可以产生镜面反射光,这个光线不是我们判断种的依据!

折射光:通过这个光线所看到的物体才是判断种的依据!

深度:就是折射光进入翡翠内部多少距离的百分比!

通透面积:上图只是一个侧面,常光下正面去看翡翠,整体的深度感就是通透面积!

那么根据晶体与晶体之间的通透面积,我们又将种划分为:

糯种: 晶体与晶体之间没有任何通透的位置。

糯化种:晶体与晶体之间的通透面积达到30%左右。

糯冰种:晶体与晶体之间的通透面积达到60%左右。

低冰种:晶体与晶体之间的通透面积达到80%左右。

高冰种:晶体与晶体之间的通透面积达到90%左右。

玻璃种:晶体与晶体之间的通透面积达到95%左右。

这里我再次强调一定要注意镜面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镜面光线只能证明很平,抛光抛的好表面不是坑坑洼洼的橘皮效应,并不能证明种老!种老的判断依据是来自于翡翠内部出来的光线!

如果是个糯种,那镜面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会出现几乎重叠!但是看种老的方式其实还是一样!

荧光来自于翡翠内部的再次折射!无数次的折射就形成了好像光线被含在里面一样的荧光效果。

这种无数次的折射光,也是翡翠独有的魅力之一!

翡翠的体系系统的学习,完全是百家争鸣的状态,大家说的都对,也不对!我呢就述说着自己对翡翠的理解,你能学到一点点自己融入自己的理解中,那我也就欣慰了。好的翡翠的种就说到这,下次来写写“水”“色”“底"......

看完本文,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