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辨别老翡翠

翡翠已经传入中国几百年了。清甘龙和慈禧对翡翠的爱将翡翠推向了顶峰。到目前为止,许多人仍然拥有明清时期的翡翠。马未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区分旧的翡翠和新的翡翠。

马老是通过“工”来辨别翡翠的年代的,古代抛光技术不好,翡翠自然没有现在的光泽。由于受开采技术的制约和雕刻工艺的落后,其实明清代的翡翠品质和现代翡翠真的没法比,且数量有限。

收藏清代翡翠,玩的无非是一个文化在里面。如果一心想追求种水色俱佳的清代翡翠,那你距离吃药就不远了,回头再看看老佛爷玩的那些翡翠的品质,也一般般了。当然,明清的翡翠,那背后厚重的文化气息,是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

清代的翡翠分两个时期,一是乾嘉之时的翡翠,二是咸、同之后的翡翠。前者的翡翠材料多为云南的翡翠材料,多温润的质地,翡翠制品多为摆件,餐具,饰品(包括仿古件)。后者的翡翠材料多是缅甸进口的翡翠材料,多白底青种和花青种,翡翠制品多为首饰。但有高翠的玻璃种,冰种。高翠的翠材也很稀少,并难见大器。

翡翠老坑种就是埋在地下时间久远的翡翠?

你也是很傻很天真呢。。。

其他的不说,

把老坑种翡翠认为就是埋在地下年代久远的翡翠这点,

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小编决定今天来为大家解开这些认知误区!

误区一

老坑种、新坑种就是年代的新老

翡翠有原生矿和次生矿,原生矿的形成是由于山区地质的压力运动,出产于原生矿的山料翡翠大多质地不细腻,摸上去较干,水头不足。原生矿床有一些质量不等的矿石,经过水流的搬运,一些质量差的,不纯的翡翠就会得到自然的分选,淘汰,最后保留于河床中的翡翠经过长时间的河水冲刷、浸泡,一些矿物质进入玉石内发生物质交换,呈现出的矿物质颜色均匀,水头足,质地、结构紧密。

实际上,按照地质学观点看,它们在地下形成的地质时代是相同的,仅是开采翡翠的先后年份不同。“不能根据‘新坑种’、‘老坑种’这些字眼简单地判断年代,有些新坑种形成的年代比老坑种还要早。

误区二

老坑种都是玻璃种、冰种

大家提到老坑种,脸上总是带着莫名的亢奋,认为老坑种的翡翠就一定是市场上认可度最高的玻璃种、冰种。

老坑种颜色符合浓、阳、正、和的要求,颜色浓绿,分布均匀,浓艳而且明亮。质地较细腻、透明度较好。假若是玻璃地,加上浓、阳、正、和的颜色,将使翡翠颜色质感更好,鲜艳夺目,此品种被称之为老坑玻璃种(极品)。老坑玻璃种产量稀少,购老坑玻璃种毛料,一般需要100万~300万元人民币/公两。

市场上认可度最高的莫过于老坑玻璃种,是翡翠玉石市场的上品或极品。玻璃种具有玻璃光泽,其质地细腻纯净无瑕疵,颜色纯正、明亮、浓郁、均匀的翠绿色老坑种翡翠在光的照射下呈半透明或透明状。冰种翡翠比起玻璃种来要稍微差一些,内部有肉眼可见的颗粒,退而居其次,但是高冰种的翡翠也可称得上高档品。

其实,玻璃种、冰种属于典型的老坑种,这是由它的形成条件决定的,经过了流水的冲刷、浸泡才能留下如此细腻的精品,但是老坑种并不一定都能达到玻璃种、冰种的水准,还是会有很多品质差的‘漏网之鱼’存在。

误区三:

老坑、新坑和老坑种、新坑种

实际上这两组是不同的概念,很容易混淆。翡翠的原生矿称之为新坑,经过河水等自然力搬运形成的次生矿,通常称之为老坑。翡翠的次生矿(老坑)常有优质翡翠出产,这些优质翡翠有外皮,质地细腻,结晶颗粒小,水头足(透明度好),比重较沉,因此被称为老坑种。相对而言,原生矿(新坑)质地一般的居多,质地较为粗糙,水头差,比重也略轻,因此称之为新坑种。

实际上,据了解,原生矿(新坑),也会有优质翡翠出现,虽然数量极少,也可称之为老坑种。由于老坑目前几乎没有产出,所以市场上新出现的老坑种很多都来自新坑。

所以说,老坑与新坑是地理以及地矿分布状态的概念,而新坑种与老坑种是翡翠品质的概念。只要是优质的、透明度高、结晶细腻的翡翠,就是老坑种翡翠。老坑种翡翠也是最值得收藏者关注的。

看完本文,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