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看种,外行看色",翡翠原石的种色哪一个更关键

面对多彩的翡翠世界,收藏家们经常问自己以下问题:我是先看颜色还是先看“物种”?这是确保翡翠系列升值的基础。欣赏翡翠'种水'有多好是翡翠评估的核心。

1506666867143409.jpg

近十多年来,"种水"达到顶级的翡翠,即使无色或者颜色不够好,升值也非常快,比如白色玻璃种,每年价格上涨不止一倍,从2002年到现在,极品白色玻璃种翡翠首饰价格上涨了一百倍。玻璃种紫色、黄色翡翠,玻璃种飘蓝花翡翠,也都有很大的升值。

大多数刚入行的玩家,一看到绿色的翡翠就觉得很美,就迫不及待的收入囊中,生怕被别人抢了他的宝贝。不禁要问,绿色的翡翠就一定好?都有保值或者增值的空间吗?相反,一些特别绿的品种,比如说铁龙生,没有"种水",虽然通体满绿,但完全不透明,就不可能升值。同样道理,像干青种,颜色很绿但不通透,也没有成长空间。十年前,香港、台湾曾经流行过一种"短水料"的翡翠,颜色很绿,种水很差,略好于铁龙生,但也不够透明,这十年来也没有升值。

这块料子是同事看中的料子,这块翡翠原石有三公斤重,糯种豆色,初看可以出几块牌子,也有可能做出手镯,但是风险大。同事把这块三公斤原石一切为二,切开后,两面都是糯种豆色,而且还是满绿的无裂痕。这样的结果大家都高兴不已,都说这块石头赌对了。这两块切片,可加工成两只豆种满绿翡翠手镯,做出来的成品的价值,足以回本,还能大赚一笔。

行内把判断玉的过程称做“赌石”,“赌石”从缅甸传入,近些年向内地逐渐蔓延。即便借助现代仪器,也很难通过原石外皮看出内部是否有玉,这使“赌石”相当刺激、惊心:有人花几百万元买下的原石,切出来或许仅价值几万元或更少;有人花百元买的原石,有可能切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翡翠。但总的来看,赌石同样是“十赌九输”,获宝的几率并不高,要得到顶级好料,几率更是以万分之一计。

虽然这块翡翠原石种水差 ,但是满色的料子始终都是一个加分的选项。更何况这块料子唯一的瑕疵就是种不够好,如果不是豆种而是冰种或者高冰,那这块料子就不是简单的回本的问题了。

翡翠行业内有句话说的好:“外行看色,内行看种”。

翡翠内部结构是“种”,通常指翡翠组成物质颗粒大小的程度,种好和种差很直观看颗粒感,种好的形成时间长,结构紧密,看不见颗粒物;想法种差的形成时间短,结构粗糙,能看到明显的颗粒物;色,也是判断翡翠优劣的首要因素。色泽鲜艳,有玻璃光泽,透明度好。常见的有绿色、红色、黄色、紫罗兰色、褐色、白色和蓝色等,其中尤以绿色为上佳。

怎么看"种水"是非常有讲究的,很多收藏者容易忽略翡翠厚薄对"种水"判断的影响。同样的"种水",越薄就会显得越透,有些商家也会通过做薄翡翠以取得更好的"种水"效果。当进行翡翠"种水"比较的时候,要在同样厚度的前提下进行。经常碰到有初人门的爱好者,以白色玻璃种的价格买了薄薄的白色冰种翡翠。由于薄,就显得通透,冰种就可以冒充玻璃种,这些爱好者觉得自己收藏了翡翠中最好的种,殊不知自己犯了基本的错误。

讲到这里,收藏者会明白,翡翠看"种"原则很简单,就是要定"种水"的好差,但说实话,看"种"也很难,不是难在定它到底叫什么种,而是难在在实践当中进行"种水"评价。翡翠的"种水"差一点,价格就相差很大,这才是真正考验眼力、考验经验的地方。

内行人看种水,其实是有道理的,翡翠的种指的是矿物晶体颗粒的大小,晶体细腻了,自然翡翠本身就通透有光泽,而且越戴越亮。但是有些翡翠,虽然说种水差了一点(不包括差到砖头料那种地步),但是本身的颜色很正,做出来的作品同样也是价值不菲。

古人云“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虽说种和色都是一块翡翠原石的重点,但是有种无色、有色无种的原石却也说明了任何东西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时候,但是如果一不小心被你遇到了种色兼优的翡翠原石,那就是这辈子绝无仅有的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