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明清时代如意作为一种象征吉祥的工艺品开始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 乾隆时期受乾隆皇帝的影响这种喜好之风更是达到了顶点

紫禁城里有许多玉如意。为什么宫殿这么喜欢如意?多年来,如意在我国传统民间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把如意放在家里或者带着如意挂件可以给你带来好运,让一切如你所愿的顺利进行。

一般来说,如意具有相对简单的形状,由头部和手柄组成。头部呈云状或灵芝状,手柄呈平滑过渡的流线型弓形。那么像这样的如意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如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武器。传说它是由黄帝制造的,他在对蚩尤的战争中使用了它。后世将其改为谷多。众神使用这种武器来征服恶魔和驱除恶魔。第二个观点是如意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据说古代印度把竹子和木头的一端雕刻成手形来抓挠后背。梵语被称为“安娜法则”。僧侣们在四处旅行解释佛经时,经常佩戴“安娜法”。渐渐地,僧侣们经常在他们的讲座中举行“安娜法则”,并在上面写下遗忘的经文。后来这个“安纳托利亚”演变成如意;第三个观点是如意起源于中国一种叫做“爪杆”的乐器。当时,人们用它来抓痒他们看不见的手,这正是人们想要的,因此得名“如意”。

其实从后两种观点来看,无论是起源于中国的‘爪杖’还是起源于印度的‘阿那律’,如意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痒痒挠’同出一门。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如意的外形起源于中国的‘爪杖’,因为有考古的证据显示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汉代之前就有类似的用具出土,既然印度的先民能想出用‘阿那律’来解决抓痒的问题,那么同样聪明的中国先民也有理由发明形状和功能类似的‘爪杖’来解决相同的问题。但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提升了‘爪杖’的地位,‘爪杖’的功能也渐渐起了分化,毕竟在讲佛经和做法事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痒痒挠’显得不太好看。于是‘爪杖’依据使用的场合有了分化,一方面继续保持了原有得形态和最初用来挠痒痒的功能,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痒痒挠’,另一方面开始注重‘爪杖’的装饰性和礼仪性功能,形态上更加追求精致、典雅,手中持有如意更多的是某种身份的体现。魏晋时期,高僧们手持如意即可升座讲经说法,手中的如意标志着宣讲佛法的权力和崇高的地位。

明清时代如意作为一种象征吉祥的工艺品开始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乾隆时期受乾隆皇帝的影响这种喜好之风更是达到了顶点,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各式如意近三千柄,足见其数量之大。“处处座之旁,率陈如意常。”这是乾隆皇帝当年所作诗句,描写的就是在皇宫之内,宝座、卧榻、案头等角角落落都少不了如意的形影。在乾隆皇帝看来,如意不仅是吉祥之物,可挂墙壁、佐文房、置座旁,更是一种‘代语不须言’的代言之物,在临朝或与大臣谈话时,有如意在手,便可心情舒畅、妙语迭出。宫中各种仪仗过于威严,只有如意才可自由闲适地发挥自我。‘指挥侍臣听,那识意中存’便形象地反映出乾隆手持如意和群臣议政或闲谈时的自豪之情。因此,乾隆皇帝把如意看作是“佳朋”。在清代宫廷中皇帝登基、大婚、元旦、万寿等节庆场合都要用到如意。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由于皇家对如意的重视,导致了如意在达官贵人乃至民间也非常盛行,制造如意的材料也非常丰富,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以较贵重的材料为主,如金、银、玉石、珍稀木材等。在当时还非常流行进贡或赠送整套的如意,一套九柄,取《诗·小雅·天保》中的‘九如’含义,也就是“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

时至今日,人们对如意的热衷程度已经如前,已经很少有人会购买或赠送整套的九柄如意了,但是在家中的案头摆放一柄如意或随身佩戴一个小的如意饰品仍然是很多人的习惯。毕竟人们对事事如意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一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