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依恋类型自我总结(汇总4篇)

安全依恋类型自我总结 第1篇

我宁愿称其为“劣势”,因为当你是个典型的不安全依恋者,也就注定了你的恋爱起点比正常人更低。

因为你会:

1、 患得患失,敏感多疑,过分夸大感情中的负面成分,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你轻易直指分手。

2、 离别焦虑,依赖感强,你的焦虑程度随着双方的分别时间直线上升,分离的时间越久,你越无法集中专注,满脑子想得都是对方在干嘛,怎么还不找我?

3、 热衷试探,觉得试探来的才是真心:你不会相信表面文章,更热衷于通过不断和考验试探,进行推理,然后判断对方对你的投入程度。但往往采取的是自己的标准,所以经常产生误会,引起失望。

4、 怕被抛弃,你亲手将自己的姿态放低,给对方一种“廉价”的错觉,却时刻担心他抛弃“廉价”的你。于是,你的困惑永远都是:“他会不会出轨?”“他会不会讨厌我?”“我这样做他会不会更喜欢我?”

你的动机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感:你只追求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却没想过对方是否同样恐惧离开你。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负面的:“他就是没那么喜欢我。”

5、 不会妥善处理问题,挫商很低,不懂如何正确处理感情中的矛盾。要么回避,要么威胁,一次次的争吵带来的只有对彼此的不满,但无法带来对彼此更深的了解和永不再犯。

当然,以上举例的,只是常见问题。不安全型依恋带来的痛苦,绝不是仅有表面表现出来的那么多。

作为当事人,不安全型依恋者本身就很难在恋爱中体会到“稳定、温情、圆满”的感受,有相当一部分都被他们自主消化了,表现出来的,永远只是无法承受的一小部分。

所以,都无需旁观者忍无可忍,我反而常听闻不安全型依恋者主动分手,主动拒绝一段感情:“我不适合谈恋爱”——这其中有多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安全依恋类型自我总结 第2篇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并想探索原因以及如何治愈,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们可以帮助你找出原因,并教你改善和应对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参考资料:

·Bretherton I(1992)。依恋理论的起源: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思。

·Gaddis J.[Jayson Gaddis].(2020)。基于依恋的育儿方式的4S——Dan Siegel——276。

·父母的存在如何塑造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的大脑如何连接。(nd)。

·Siegel DJ等人(nd)。出现的力量。

安全依恋类型自我总结 第3篇

(建议点赞+收藏以防止找不到)

心理学上,依恋类型的基本决定因素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 焦虑维度;第二,回避维度。

这两个维度决定了你是哪种依恋类型:

高焦虑、高回避=矛盾型依恋;

高焦虑、低回避=焦虑型依恋;

低焦虑、高回避=回避型依恋;

低焦虑、低回避=安全型依恋。

所以,成为安全型依恋的思路就变得非常明确:只需降低自身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水平和回避水平,就可以达到安全型依恋。

焦虑水平和回避水平,具体通过哪些方面表现?

简单来说,你想知道自己有多焦虑或有多回避,只需要从以下几个判断标准入手:

1) 情绪稳定度:你的情绪是容易被唤起的?还是不易被影响的?

2) 对爱人的需求度:你对对方是否需求过高?以至于离开他后无法正常生活?或大大影响心情和个人专注度?

3) 个人空间的需求:谈了恋爱后,你还需要个人空间和个人时间吗?还有基本边界感吗?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说,以上三点的判断标准,主要来源于个人早期成长经历,与抚养者之间的互动模式。

有了源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成年后,我们需要通过哪些方面,才能有效降低自己的焦虑和回避水平?

1、 客观自我评判

或许你内向寡言,被动自卑;或许你潜在自恋,过度自负。

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只是你的主观自我认知——但请注意,你有智商,你有判断力,当你跳出来客观地从社会地位、个人价值、优缺弱点去评判自己的时候,才是真正客观的你。

所以,正视自己的缺点,但更要认同自己的优点。

你要清楚:两个人既然两情相悦,你身上必然存在吸引对方的闪光点,且对方必然觉得两人价值相当甚至自己攀了高枝——接受自己“足够优秀”这个事实,再来谈下文。

2、 接受童年的伤痕

通常情况下来讲,一个不安全型依恋者背后,总是有一个不够温暖的童年。

父母的怠慢、否认,不完整的家庭、冷漠的人情、畸形的教育,都是导致你目前惨状的主要原因。

而你面对这一切的解决办法很简单:

你无需刻意原谅。因为很多时候,强迫自己原谅反而会在失败中让自己更加受挫,更加自我厌恶。

你只需要接受:接受过去发生的一切。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伤疤就是伤疤。你无需替谁寻找借口,也无需将成长后的每一次不快都试图连线到童年时期的源头。

你需要跳出来,接受过去的伤痕,正视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告诉自己: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抱怨问题的。

3、根据成年后的认知对自身行为进行矫正——觉知当下

焦虑是源于一些不具有适应性的习惯性思维模式

比如“糟糕至极”,遇见问题就往最坏处想;

比如“过分概括化”,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

比如“绝对化要求”,期望事情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

比如“扩大概率”,一些不好的事情只要有可能性,就会不自觉的认为很可能会发生。

比如“非黑即白的两点论”,不接受事物中间的程度和状态,要么有,要么无,比如恋爱中,要么对方就得很爱很爱自己,要么对方就是不爱自己,是渣男。

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的焦虑情绪并不是源于让我们产生焦虑的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这一部分,可以尝试使用ABC情绪矫正,可以好好看看我下面的视频讲解:

安全依恋类型自我总结 第4篇

对亲密关系的避免: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往往会避免建立亲密关系,或者在亲密关系建立后迅速退缩和远离。他们不喜欢与伴侣亲密接触,不喜欢表达情感,宁愿一个人独处。

对情感的压抑: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往往不善于表达情感,情感上很少与伴侣交流。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伴侣的情感也不够敏感,很少主动表达关心和支持。

对伴侣的冷漠和忽视: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出冷漠和忽视的行为,往往不理睬伴侣的情感和需要。当伴侣希望与他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时,他们会表现出疏离和回避的态度。

对分离和独立的渴望: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出对分离和独立的渴望。他们往往会选择单身生活,宁愿一个人独处,不愿意与伴侣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不喜欢亲密接触: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亲密接触,如拥抱、握手等。他们可能会感到不适或尴尬,甚至会避免这些接触。

独立性强:回避型依恋的人喜欢独立,不喜欢依赖别人。他们可能会觉得依赖他人会让他们失去自由和独立性。

避免表达情感: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可能会觉得表达情感是一种弱点,甚至会认为这是自己的缺陷。

避免与他人接触: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会避免与他人接触,包括社交活动、约会等。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活动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或不自在。

对分离感有恐惧: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会对分离感有恐惧。他们可能会认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导致分离感增加,所以选择避免建立亲密关系。

【恐惧型依恋的形成】

通常源于儿童期的父母疏离、拒绝、冷漠、不可预测的行为。例如,父母可能经常争吵、离婚或者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照顾,导致孩子在情感上受到了打击和伤害。遭遇过创伤性经历的人也容易形成恐惧型依恋,例如虐待、失去重要的亲人、遭受性侵犯等。这些经历会对个体的信任感、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方式。

对分离或拒绝过度敏感:恐惧型依恋者在恋爱中表现出对分离或拒绝的过度敏感。他们害怕被拒绝或被遗弃,因此会紧紧地抓住自己的伴侣,不愿意让他离开自己。当伴侣需要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慌和抵触。

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恐惧型依恋者通常会对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感到怀疑。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能力,无法吸引或保持伴侣的注意。这种怀疑和不安可以导致他们过度地关注伴侣的行动和言语,甚至可能会对伴侣的社交活动产生嫉妒和怀疑。

强烈的依赖需求:恐惧型依恋者通常会有强烈的依赖需求,他们需要伴侣的支持和肯定来维持自己的情感状态。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孤独,因为他们觉得只有伴侣的存在才能让自己感到安全和满足。

缺乏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恐惧型依恋者通常缺乏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可能会对伴侣的行动和言语过度反应,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这可能导致他们的行为过于依赖或苛求伴侣,可能会对伴侣产生压力和不安。

情感波动大:恐惧型依恋的人往往会在情感上波动较大,感觉非常依赖伴侣的存在,但是又害怕过于依赖而被伴侣抛弃或伤害,因此往往表现出矛盾的情感。

消极、退缩:恐惧型依恋的人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往往会表现出消极和退缩的行为,比如回避亲密接触、避免表达真实情感和需求等。

偏执、多疑,容易受伤:恐惧型依恋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容易产生偏执和多疑的想法,甚至会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都解释为对自己的不信任或背叛。情感状态非常敏感,容易因为小事而感到受伤,需要伴侣不断地安抚和安慰。

需求强烈:恐惧型依恋的人往往有很强的需求感,期望伴侣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否则会感到失落和焦虑。

在恋爱关系中,依恋类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会影响个体在恋爱关系中的表现和心理健康。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也非常重要。当我们发现自己是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时,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和维护恋爱关系的稳定。其次在恋爱关系中,个体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对伴侣过度依赖,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也可以减轻伴侣的负担,让恋爱关系更加平衡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