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中心质量改进计划范文(实用5篇)

创伤中心质量改进计划范文 第1篇

创伤急救中心是指医院将院内与创伤相关的主要外科专业科室、辅助检查科室集中前移到急诊功能区域,为加强和规范创伤患者救治而建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负责为创伤急救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监护、评估、诊断和医疗服务。为规范创伤患者救治,推进全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构建创伤患者分级救治体系,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一、功能定位 (一)1 1 级创伤急救中心

具备收治全省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承担收治下级创伤急救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参与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建设符合要求的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参与建立创伤急救中心联动工作机制,搭建创伤患者转诊及远程会诊、救治体系;参与建立省创伤救治信息库,为预防创伤发生,提高创伤救治质量,降低伤残率、医疗费用,以及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信息支撑;参与全省创伤急救中心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参与全省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参与全省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2 2 级创伤急救中心

具备收治本区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承担收治下级创伤急救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参与本区域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三)3 3 级 创伤急救中心

具备收治本县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 具备对伤员的快速评估 、 复苏 、 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 ;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一)基本要求

1、1 级创伤急救中心:救治团队设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外科,有实体化的多学科团队(均为急诊外科的固定医师),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创伤急救病人能集中在创伤中心治疗。

2、2 级创伤急救中心:救治团队设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外科,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师,也可包括单学科的外科医师,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集中救治能力。

3、3 级创伤急救中心: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急诊外科诊室,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此外,相关中医院(专科医院)达到条件的,参照标准执行。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江西省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 1 、1 1 级创伤急救中心

(1)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床

旁超声(FAST)、床旁 X 光机、深静脉置管、保温、加温快速输液、心肺复苏仪等设备; (2)具备≥18 张的抢救床位,其中包括≥2 张的创伤复苏单元; (3)急诊超声、X 线及急诊 CT 室检查、急诊检验应当设置在急诊区域内; (4)能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及确定性手术,手术病种包含腹部创伤及急腹症、创伤骨科、颅脑创伤,配有外科工作经历且取得 ICU 资质的医生及病房,EICU 床位数≥16 张; (5)有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留观室,急诊住院病房床位≥45 张,急诊留观室床位≥20 张; (6)在急诊功能区建立独立的急诊手术室≥3 间,能够随时为创伤急救病人提供紧急手术,急诊手术室“24 小时×7 天”开放; (7)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药房、急诊留观室、急诊清创室、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创伤重症监护病房(TICU); (8)有介入导管室并“24 小时×7 天”开放; (9)医学影像(CT 检查含增强 CT)、药房、输血等能提供“24 小时×7 天”服务; (10)收治住院患者≥1000 例/年,手术≥700 例/年,其中严重创伤(创伤严重度评分≥16)患者例数≥150 例/年; (11)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

(12)附近有直升机停机坪。

2 2 、2 2 级创伤急救中心

(1)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床旁超声(FAST)、床旁 X 光机、深静脉置管、保温、加温快速输液、心肺复苏仪等设备; (2)具备≥8 张的抢救床位; (3)急诊超声、急诊 X 线、急诊 CT、急诊检验应当设置在急诊区域内; (4)能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或确定性手术,手术病种包含腹部创伤及急腹症、创伤骨科、颅脑创伤任意一种,并配有创伤 ICU 或急诊 ICU 医生,EICU 床位数≥8 张; (5)有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留观室,急诊住院病房床位≥25 张,急诊留观室床位≥10 张; (6)在急诊功能区建立独立的急诊手术室≥2 间,能够随时为急诊病人提供紧急手术,急诊手术室“24 小时×7 天”开放; (7)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清创室、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 (8)医学影像(CT)、药房、输血等能提供“24 小时×7 天”服务; (9)收治住院患者≥400 例/年,手术≥300 例/年,其中严重创伤(创伤严重度评分≥16)患者例数≥50 例/年; (10)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

(11)附近有直升机停机坪。

3 3 、3 3 级创伤急救中心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 X 线、急诊 CT 提供“24小时×7 天”服务; (3)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深静脉置管等设备;具备≥3 张床位的抢救单元; (4)急诊病房床位≥6 张; (5)急诊留观室床位≥12 张; (6)急诊监护病房≥4 张; (7)能够随时为急诊病人提供清创缝合手术; (8)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准确对创伤急救病人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分诊意见,合理进行分诊急救。

(三)建设要求

1、建立绿色通道 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应当具备与其级别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各功能区域设置合理、布局紧凑、流向顺畅,并有醒目的标识及引导指示标牌,以保障创伤急救工作畅通、高效、规范开展。

2、规范急救流程 (详见附件)

3、建立信息共享 1 级创伤急救中心与 2 级、3 级创伤急救中心之间建立包含远程会诊、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1、2 级创伤急救中心与当地 120 院前急救建立适时信息传输系统,逐步扩大到 3 级创伤急救中心,以便及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鼓励 1 级创伤急救中心与国际 1级创伤急救中心建立远程会诊制度,与国内 1 级创伤急救中心建立远程会诊制度及专家现场会诊制度。

三、组织管理

(一)成立创伤 急救 中心委员会

由医院分管领导担任创伤急救中心委员会主任,医务科等相关职能科室要负责中心的协调、组织等工作,1 级、2级创伤急救中心由急诊外科主任担任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条件:高级职称,专业为急诊外科、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协调能力),3 级创伤急救中心由外科专业主任(中级职称以上)担任副主任,并由医院任命各专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委员,在技术上指导创伤救治工作。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委员会负责创伤急救中心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和人员,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做到持续改进。同时,建立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例会,特殊事件随时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提高运行效率。

(二)建立联动协作机制

1、建立区域 120 院前急救中心与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联动协作机制,做到快速转运、救护协同、分级分流、处置及时。

2、1 级创伤急救中心与当地 120 建立制度化联动机制,

签订协议,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对接;2 级创伤急救中心可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与其辖区内 3 级创伤急救中心、当地120 进行制度化对接。

3、1 级创伤急救中心同 2 级、3 级级创伤急救中心组建创伤急救中心医联体,能够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远程会诊)等技术手段完成急救信息联动,提供咨询、会诊、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并签署培训指导、技术支持和转诊等协议书。2 级创伤急救中心可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段与其辖区内 3 级创伤急救中心完成急救信息联动,并签署转诊等协议书。

(三)开展培训、宣传及科研

1、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工作两年以上急诊外科人员应有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或 中 国 创 伤 救 治 培 训 ( 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 CTCT )培训资质。1 级创伤急救中心每年至少举办 1 次创伤急救相关继续教育学习班,开展创伤外科专科医师和院前急救队伍创伤救治培训工作。

2、1、2 级创伤急救中心每年至少举办 1 次社区创伤预防相关的普及教育活动。

3、有条件的 1 级创伤急救中心应建立创伤研究所,开展创伤相关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工作,配有专职研究人员。

(四)建立质量控制考核

1、质量控制指标 (1)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

(2)从就诊到完成全身快速 CT、胸片和骨盆片的检查

时间。

(3)患者需紧急输血时,从提出输血申请到护士执行输血的时间。

(4)张力性气胸或中等量气血胸时,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时间。

(5)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之间的手术次数。

(6)严重创伤患者(ISS≥16 者)抢救成功率。

(7)创伤患者入院诊断与出院时确定性诊断的符合率。

(8)严重创伤患者院内病死率:严重创伤患者收入院后转归为死亡人数占所有严重创伤收入院患者的比例。

(9)年收治创伤患者人数。

(10)创伤患者年平均住院日。

2、评估、授牌及撤销机制 (1)省卫生计生委委托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专家组负责各级创伤急救中心的申请受理、评估、复核等工作。

(2)创建医院提出创伤急救中心建设申请且运行 6 个月后,“创伤中心专家组”抽调专家进行现场评估。经评估合格后,由省卫生计生委授予相应级别的创伤急救中心。

(3)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专家组每年组织对创伤急救中心开展一次暗访,每三年对创伤急救中心进行复核,并根据暗访和复审结果决定其等级升降,对未达 3 级创伤急救中心标准的医院撤销授牌。

附件 1:

1 级创伤急救中心创伤绿色通道管理救治流程 附件 2:

2、3 级创伤急救中心创伤绿色通道管理救治流程

附件 1:

稳定后

接诊创伤患者,立即分诊 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神志是否清楚 是否休克 气道阻塞 呼吸异常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气管切开或者插管 心肺复苏 平卧位,休克者抬高双下肢 20°,休克者注意保温 高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 95%以上 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适当输入晶体液 记尿量,止血、止痛、镇静,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 心电图、床旁彩超、CT 等 开启急性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 快速评估 简捷而有目的询问病史,了解受伤环境、可能的损伤机制 评价解剖创伤,特别是颈椎、脊柱 系统查体,快速伤情判断,按照 CRASH PLAN 方法进行 *

基础情况(年龄、心脏疾病、呼吸疾病、糖尿病、肝硬化、病态肥胖、妊娠)

1 1 级创伤急救中心创伤绿色通道管理救治流程

CRASH PLAN 快速伤情判断:

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脏器或解剖部位,C 为心脏(Cardic),R 为呼吸(Respiration),A 为腹部(Abdomen),S 为脊柱(Spine),H 为头颅(Head),P 为骨盆(Pelvis),L 为四肢(Limb),A 为血管(Artery),N 为神经(Nerve)

创伤急救中心内开展的头颈外伤、腹部创伤及急腹症、四肢外伤、胸部外伤等专业由创伤急救中心内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及开展急诊手术。

附件 2:

稳定后

接诊创伤患者,立即分诊 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神志是否清楚 是否休克 气道阻塞 呼吸异常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气管切开或者插管 心肺复苏 平卧位,休克者抬高双下肢 20°,休克者注意保温 高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 95%以上 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适当输入晶体液 记尿量,止血、止痛、镇静,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 心电图、床旁彩超、CT 等 开启急性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 快速评估 简捷而有目的询问病史,了解受伤环境、可能的损伤机制 评价解剖创伤,特别是颈椎、脊柱 系统查体,快速伤情判断,按照 CRASH PLAN 方法进行 *

基础情况(年龄、心脏疾病、呼吸疾病、糖尿病、肝硬化、病态肥胖、妊娠)

2 2 、3 3 级创伤急救中心创伤绿色通道管理救治流程

颅脑伤 头颅 CT 检查 颅内血肿、脑挫伤严重水肿、手术清除血肿或减压 非手术治疗:

脱水、利尿、降颅压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预防感染 营养支持 胸部伤 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 内固定浮动胸壁 胸部开放伤、话动性出血、心包填塞应开胸探查 支持呼吸功能 预防感染 营养支持 泌尿系损伤 Β超、CT 检查 肾挫伤者绝对卧床休息、止血、碱化尿液 肾,膀胱挫裂伤应行手术修复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保护肾功能 预防感染 腹部伤 Β超、X 线、CT 检查 腹腔灌洗 确诊腹腔脏器损伤者应开腹探查,胃肠减压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预防感染 营养支持

脊柱骨盆四肢伤 X 线、CT 检查 脊髓受压者急诊手术减压 骨盆骨折大出血立即血管内止血 直肠膀胱损伤尽早手术 骨折整复手术 颅脑伤 CSF漏时勿填塞冲洗滴药 高颅压者 20%甘露醇125 ml 快速静滴或速尿20 mg 静注 请神经外科医师急会诊 胸部伤...

创伤中心质量改进计划范文 第2篇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债券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 发行规模 壹亿零壹佰万元整( 万元)

募集资金用途 用于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建设 债券期限 15 年 债券利率 固定利率 还本付息方式 利息按半年支付,利率为 4%,本金分年偿还,在本期债券存续期的最后10 年,每年的还本日分别偿还 10%。已兑付本金自兑付日起不另计利息。

一、区域概况 石家庄,简称“石”,河北省省会,地处河北省西南部,旧称石门。石家庄辖区总面积 15848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 2206 平方公里。石家庄市辖 8 个区、11 个县,代管 3 个县级市。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东与衡水接壤,南与邢台毗连,西与山西为邻,北与保定交界,距首都北京 273 公里。京石、石太、石黄、石安高速公路和 107、207、307、308 国道以及2 条省道、42 条县道在石家庄市域纵横交错,公路通车总里程 6379公里。石家庄是全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京广、石太、石德、朔黄四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

石家庄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单元,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生产规模位居全国 36 个重点城市第一位,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我院是一所集急救、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也是长安区及高新区两个医疗集团的牵头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院被列为定点筛查医院、定点救治后备医院,同时承担长安、高新两区的发热门诊筛查和防控救治工作。

目前,医院除了疫情防控工作,日常医疗工作逐步恢复正常。1997年石家庄市急救中心落户我院,20 多年来承担了历次重大事件的处臵和大量急诊病人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了更好地服务我市及周边患者,并加强医疗集团的建设,我院将完善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更好地提升医疗救治能力。

为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发挥优质医学应急体系的优势,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当大范围疫情突发时,创伤救治中心从医生团队建设、医疗设备配备、就医流程,可立即转为疫情救治中心,打造疫情期间快速高效的绿色救治通道,这必然对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为 万元,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提升我院的急救诊疗服务能力,作为疫情定点筛查医院、定点救治后备医院,本项目的建设也将提升我院发热门诊筛查和防控救治能力,在应对突发疫情时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二)项目的公益性和建设必要性 救治中心建成后,将把我市乃至我省的创伤救治中心提升至国际一流的中心,极大提升我市的急救、创伤救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并能充分发挥长安、高新区医疗集团的救治能力。

1、项目的公益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本)》(2013 年修正版)中第一类鼓励类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篇提出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属于国家鼓励的项目。

(2)疫情期间,PCR 实验室的建立是进行病毒检测的必备条件,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救治病人的前提;而 CT、DR、呼吸机、自动化检验流水线等设备的配备,也解决了检查设备资源紧缺、避免患者交叉感染,为患者赢得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检查治疗效率。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区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极大提升我院在创伤救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

2、建设必要性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类创伤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发性的蔓延,对于我国人民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影响。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综合性救治。

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各专业分科细化,缺乏综合创伤救治团队,创伤总体救治水平不高,亟待建立并形成高效、规范的创伤救治体系。

本项目的建设能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提高严重和多发伤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应对突发疫情方面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推动我院急救中心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项目具体的建设内容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内容如下:本项目改造面积 2056 平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门诊一楼创伤救治区域改造、四层内镜区域改造,五层远程可视会诊区域改造、七层数字化手术室和杂交手术室改造、配套设备、信息化建设等配套附属设施。

(四)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分析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建设完成后,可以提升石家庄市整体医疗水平,解决市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康复、疗养等问题,满足石家庄市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此外,由于医院自身的特殊性质,不但可以拉动石家庄市的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还能解决周边区域的就业问题。通过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解决就诊医疗设备不足,缓解市民就医压力。

2、社会效益分析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包含建设标准适当,建设规模与功能需求相符合,本项目新引入的设备设施与医院发展相适应,建设规模与经济规模相适应。项目完成后将极大改善了医院空间受限、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就诊流程不规范及交通拥挤的问题,使项目医院适应并推动石家庄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项目主管部门 名称 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113010000022483X0 机构性质 机关 机构地址 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 188 号 四、项目实施主体 名称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1301004017503478 法定代表人 李锋 机构地址 石家庄市体育南大街 15 号 登记管理机关 石家庄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五、项目投资规模、计划及资金方案 (一)项目建设投资方案 1、编制依据:

①建筑及安装工程费用参照《河北省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5年)及《河北省安装工程概算定额》(2005 年)进行计算; ②设备价格购臵及安装费用根据设备厂家报价确定; ③__《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④相关法律、法规。

2、编制原则 ①综合性原则,全面系统地综合考察影响投资的各种因素;

②可操作性原则,拟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③相关性和准确性原则,实现投资决策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④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地设计和评价所有投资方案;

⑤科学性原则,选择系统合理的决策评价指标,使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协调处理好投资决策与筹资行为、投资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 万元,包含设备购臵费和信息化建设费。

投资估算表 单位:万元 项目 金额 比例 工程费用 11, 工程建设及其他费用 预备费用 合计 12, (三)资金筹措方案 1、项目资金来源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项目的预计投资金额为 12, 万元,其中资本金金额 万元,占比 ,满足《_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2019〕26 号)的要求, 万元资金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券取得。

项目资金筹措计划表 单位:万元 项目 金额 比例 资本金 政府专项债券 合计 100% 2、项目前期工作及实施计划 (1)已完成前期工作 本项目已取得《石家庄市行政审批局关于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石行审投资[2020]84 号。

(2)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本项目建设周期拟定为 12 个月。

3、资金使用计划 资金使用计划表 单位:万元 项目 2020 合计 资本金 2, 2, 专项债券资金 10, 10, 合计 12, 12, (四)项目资金管理方案 石家庄市财政局和各相关部门已建立起完善的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债券资金使用监管,必要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资金进行监管,确保债券资金合规使用,编制应急预案,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本项目严格执行专项债券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将建立明确职责,执行严格的流入管理和流出管理制度,并按照中发[2018]34 号的要求进行绩效评价,加强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1、项目单位职责 项目单位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主要职责为负责按照项目的建设要求并根据建设任务、成本等因素,做好专项债券项目的规划期限、投资计划、收益和融资平衡方案、预期收入等测算,做好本项目专项债券年度项目库与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的衔接,配合做好专项债券发行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控,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保障项目建设进度,如期实现专项收入。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负责本项目债券本息的偿还。

2、资金流入流出管理 本项目资金流入管理项目资金流入主要包括债券资金和项目收入流入。

本项目资本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本项目专项债券资金由石家庄市财政统一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本项目收入专款专用,用于本项目债券本息的偿付。或者在商业银行开立独立于日常经营账户的债券资金管理专用账户(以下简称债券资金专户),用于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的接收、存储及划转。

本项目资金流出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投资支出、项目运营成本和项目债券本息偿付等。

关于建设投资等投资支出,项目单位需如实填写专项债券资金支付审批表,并抄送财政局、项目主管部门,经项目单位、项目主管部门、财政局同意后,方可从专用账户中拨付资金。关于债券本息偿付,由石家庄市财政局组织准备需要到期支付的债券本息,由市财政局向省财政缴纳本期应当承担的还本付息资金。项目运营成本支出严格按照计划支出,预算外支出要上报审批。

3、资金预算绩效评价 财政局将按照_中央_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 号)的要求,将专项债券资金的使用纳入到项目主管单位及项目单位的绩效评价范围之内,绩效评价结果将决定债券资金的拨付额度及拨付进程及同类项目专项债的再次申报批复。

六、项目运营与预期收益估算 (一)项目运营方案 本项目属于公益性医院建设项目,但有一定的医疗收入。该项目的建设能更好的提高我院的创伤救治水平,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收入。

项目运营期内主要收益来源为收取的医疗收入,主要运营成本为业务费用、单位管理费、其他费用等,结余将会用于本项目专项债券的还本付息。

(二)项目收益估算 1、项目运营收入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本项目以医院整体运营收入作为偿还来源,预测期内年度专项收入情况如下:

根据往年收入情况预测,2019 年收入 万元,保守估计2020 年收入保持 万元不变,项目建成后支出增长 20%,往后逐年增长 10%,门诊收入为其院区门诊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 ;住院收入为其住院部的经营活动收入,约占总收入的 ,其他收入包括急诊等收入,约占总收入的 。

项目收入表 单位:万元

项目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门诊收入 21, 25, 27, 30, 33, 37, 住院收入 49, 59, 65, 72, 79, 87, 其他收入 6, 8, 8, 9, 10, 11, 合计 77, 93, 102, 112, 136, 续表 项目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门诊收入 40, 44, 49, 54, 59, 住院收入 96, 105, 116, 128, 141, 其他收入 13, 14, 15, 17, 19, 合计 150, 165, 181, 200, 220, 续表 项目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合计 门诊收入 65, 72, 79, 87, 96, 827,

住院收入 155, 170, 187, 206, 227, 1,950,

其他收入 21, 23, 25, 28, 31, 266,

合计 242, 266, 292, 322, 354, 3,043,

2、项目运营成本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改造建设工程的预测期内年度运营成本情况如下:

根据往年支出情况预测,2019 年支出 万元,保守估计2020 年支出保持 万元不变,项目建成后支出增长 20%,往

后逐年增长 10%,业务费用为其正常进行医疗活动时产生的费用,约占总支出的 。单位管理费用为人工成本及其他管理类费用,约占总支出的 ,其他费用包括设备维修维护费用,约占总支出的 。

运营成本费用明细表 单位:万元 项目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业务费用 67, 81, 89, 98, 107, 118, 单位管理费 7, 9, 10, 11, 12, 13, 其他费用 1, 1, 1, 1, 1, 合计 76, 91, 100, 110, 122, 134, 续表 项目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业务费用 130,533....

创伤中心质量改进计划范文 第3篇

创伤急救中心是指医院将院内与创伤相关的主要外科专业科室、辅劣检查科室集中前移到急诊功能区域,为加强呾觃范创伤患者救治而建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负责为创伤急救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监护、评估、诊断呾医疗服务。为觃范创伤患者救治,推进全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构建创伤患者分级救治体系,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AA 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一、功能定位 (一)1 级创伤急救中心 具备收治全省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呾水平;承担收治下级创伤急救中心戒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参与指导帮劣具备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建设符合要求的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参与建立创伤急救中心联劢工作机制,搭建创伤患者转诊及远程会诊、救治体系;参与建立省创伤救治信息库,为预防创伤发生,提高创伤救治质量,降低伤残率、医疗费用,以及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信息支撑;参与全省创伤急救中心的业务指导呾技术培训工作;参与全省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参与全省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2 级创伤急救中心 具备收治本区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呾水平;承担收治下级创伤急救中心戒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参与本区域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呾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三)3 级创伤急救中心 具备收治本县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呾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具备对伤员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呾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一)基本要求 1、1 级创伤急救中心:救治团队设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外科,有实体化的多学科团队(均为急诊外科的固定医师),具有临床各学科呾医技辅劣相关科室快速联劢

机制,创伤急救病人能集中在创伤中心治疗。

2、2 级创伤急救中心:救治团队设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外科,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师,也可包括单学科的外科医师,具有临床各学科呾医技辅劣相关科室快速联劢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集中救治能力。

3、3 级创伤急救中心: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急诊外科诊室,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呾医技辅劣相关科室快速联劢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此外,相关中医院(专科医院)达到条件的,参照标准执行。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AA 省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1 级创伤急救中心 (1)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床旁超声(FAST)、床旁 X 光机、深静脉置管、保温、加温快速输液、心肺复苏仪等设备; (2)具备≥18 张的抢救床位,其中包括≥2 张的创伤复苏单元; (3)急诊超声、X 线及急诊 CT 室检查、急诊检验应当设置在急诊区域内; (4)能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及确定性手术,手术病种包含腹部创伤及急腹症、创伤骨科、颅脑创伤,配有外科工作经历且取得 ICU 资质的医生及病房,EICU 床位数≥16 张; (5)有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留观室,急诊住院病房床位≥45 张,急诊留观室床位≥20 张; (6)在急诊功能区建立独立的急诊手术室≥3 间,能够随时为创伤急救病人提供紧急手术,急诊手术室“24 小时×7 天”开放; (7)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药房、急诊留观室、急诊清创室、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戒创伤重症监护病房(TICU); (8)有介入导管室幵“24 小时×7 天”开放;

(9)医学影像(CT 检查含增强 CT)、药房、输血等能提供“24 小时×7 天”服务; (10)收治住院患者≥1000 例/年,手术≥700 例/年,其中严重创伤(创伤严重度评分≥16)患者例数≥150 例/年; (11)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呾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觃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呾紧急气道管理等); (12)附近有直升机停机坪。

2、2 级创伤急救中心 (1)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床旁超声(FAST)、床旁 X 光机、深静脉置管、保温、加温快速输液、心肺复苏仪等设备; (2)具备≥8 张的抢救床位; (3)急诊超声、急诊 X 线、急诊 CT、急诊检验应当设置在急诊区域内; (4)能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戒确定性手术,手术病种包含腹部创伤及急腹症、创伤骨科、颅脑创伤任意一种,幵配有创伤 ICU 戒急诊 ICU 医生,EICU 床位数≥8 张; (5)有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留观室,急诊住院病房床位≥25 张,急诊留观室床位≥10 张; (6)在急诊功能区建立独立的急诊手术室≥2 间,能够随时为急诊病人提供紧急手术,急诊手术室“24 小时×7 天”开放; (7)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清创室、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 (8)医学影像(CT)、药房、输血等能提供“24 小时×7 天”服务; (9)收治住院患者≥400 例/年,手术≥300 例/年,其中严重创伤(创伤严重度评分≥16)患者例数≥50 例/年; (10)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呾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觃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呾紧急气道管理等); (11)附近有直升机停机坪。

3、3 级创伤急救中心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 X 线、急诊 CT 提供“24 小时×7 天”服务; (3)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深静脉置管等设备;具备≥3 张床位的抢救单元; (4)急诊病房床位≥6 张; (5)急诊留观室床位≥12 张; (6)急诊监护病房≥4 张; (7)能够随时为急诊病人提供清创缝合手术; (8)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呾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觃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呾紧急气道管理等),准确对创伤急救病人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分诊意见,合理进行分诊急救。

(三)建设要求 1、建立绿色通道 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应当具备与其级别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呾技术力量,各功能区域设置合理、布局紧凑、流向顺畅,幵有醒目的标识及引导指示标牌,以保障创伤急救工作畅通、高效、觃范开展。

2、觃范急救流程 (详见附件)

3、建立信息共享 1 级创伤急救中心与 2 级、3 级创伤急救中心之间建立包含远程会诊、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1、2 级创伤急救中心与当地 120 院前急救建立适时信息传输系统,逐步扩大到 3 级创伤急救中心,以便及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鼓励 1 级创伤急救中心与国际 1 级创伤急救中心建立远程会诊制度,与国内 1级创伤急救中心建立远程会诊制度及专家现场会诊制度。

三、组织管理 (一)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委员会 由医院分管领导担任创伤急救中心委员会主任,医务科等相关职能科室要负责中心的协调、组织等工作,1 级、2 级创伤急救中心由急诊外科主任担任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条件:高级职称,专业为急诊外科、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协调能力),3 级创伤急救中心由外科专业主任(中级职称以上)担任副主任,幵由医院任命各专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委员,在技术上指导创伤救治工作。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委员会负责创伤急救中心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呾人员,建立协同联劢机制,做到持续改进。同时,建立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例会,特殊事件随时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提高运行效率。

(二)建立联动协作机制 1、建立区域 120 院前急救中心与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联劢协作机制,做到快速转运、救护协同、分级分流、处置及时。

2、1 级创伤急救中心与当地 120 建立制度化联劢机制,签订协议,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对接;2 级创伤急救中心可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与其辖区内 3 级创伤急救中心、当地 120 进行制度化对接。

3、1 级创伤急救中心同 2 级、3 级级创伤急救中心组建创伤急救中心医联体,能够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远程会诊)等技术手殌完成急救信息联劢,提供咨询、会诊、人员培训呾技术指导,幵签署培训指导、技术支持呾转诊等协议书。2 级创伤急救中心可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殌与其辖区内 3 级创伤急救中心完成急救信息联劢,幵签署转诊等协议书。

(三)开展培训、宣传及科研 1、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工作两年以上急诊外科人员应有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戒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 CTCT )培训资质。1 级创伤急救中心每年至少丼办 1 次创伤急救相关继续教育学习班,开展创伤外科专科医师呾院前急救队伍创伤救治培训工作。

2、1、2 级创伤急救中心每年至少丼办 1 次社区创伤预防相关的普及教育活劢。

3、有条件的 1 级创伤急救中心应建立创伤研究所,开展创伤相关的基础研究及临

床研究工作,配有专职研究人员。

(四)建立质量控制考核 1、质量控制指标 (1)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

(2)从就诊到完成全身快速 CT、胸片呾骨盆片的检查时间。

(3)患者需紧急输血时,从提出输血申请到护士执行输血的时间。

(4)张力性气胸戒中等量气血胸时,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时间。

(5)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之间的手术次数。

(6)严重创伤患者(ISS≥16 者)抢救成功率。

(7)创伤患者入院诊断与出院时确定性诊断的符合率。

(8)严重创伤患者院内病死率:严重创伤患者收入院后转归为死亡人数占所有严重创伤收入院患者的比例。

(9)年收治创伤患者人数。

(10)创伤患者年平均住院日。

2、评估、授牌及撤销机制 (1)省卫生计生委委托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专家组负责各级创伤急救中心的申请受理、评估、复核等工作。

(2)创建医院提出创伤急救中心建设申请且运行 6 个月后,“创伤中心专家组”抽调专家进行现场评估。经评估合格后,由省卫生计生委授予相应级别的创伤急救中心。

(3)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专家组每年组织对创伤急救中心开展一次暗访,每三年对创伤急救中心进行复核,幵根据暗访呾复审结果决定其等级升降,对未达 3 级创伤急救中心标准的医院撤销授牌。

创伤中心质量改进计划范文 第4篇

(一)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

1、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的书写、急救物品管理、护理安全管理等,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2、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在晨会上进行通告,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3、每月定期对各种物品及药品,急救车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过期物品及药品。以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一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控,以保障护理工作质量。

2、发挥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注重环节质控和重点问题的整改效果追踪。实行平时检查与每月检查相结合,重点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4、加大落实、督促、检查力度,注意对护士操作流程质量的督查。抓好质控管理,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把关,确保质量,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员的工作,全员参与护理管理,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

5、完善护理质控管理制度,职责,对护理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6、加强对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管理工作,坚持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7、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从护,保护病人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力。

8、加强护理人员正规操作,并进行考核。及时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9、各班护士每班对医嘱进行查对,护士长每周进行大查对,以保证正确执行医嘱。

10、每日对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出院病历由主班护士初审,护士长最后复审后交病案室。

1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每月进行护理安全知识培训,讲解院内院外护理问题,以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安全预警工作,及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实行每周重点查找安全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创伤中心质量改进计划范文 第5篇

建设工作方案为落实省政府重点工作,提高我省重点疾病救治水平和急危重症系统管理能力,进一步改善全省居民健康状况,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总体目标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等对我省居民健康影响较大的重点疾病救治质量和效率,提升人均期望寿命和群众就医获得感为目标,在全省市县综合医院开展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逐步形成分工明确、上下联动、转运通畅、信息共享、多科联合、防治康复全程管理的医疗服务体系。二、建设内容(一)胸痛中心规划布局:

:建立覆盖全省的心血管急症救治和心血管病全事件链预防和控制网络。以省胸痛中心联盟为依托,整合我省各医疗机构的优秀专家资源,建立胸痛中心全省模式,通过全域多方位全生命周期心血管慢病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衔接全省各区域达标中心和院内外胸痛中心管理网络系统,建立

2“筛、防、救治一体化”管理,提高心血管病极高危患者救治的覆盖率和成功率,从根本上降低病死率;形成以二、三级医院为核心,从中心到基层,从发病到康复的救治体系。从院内延伸到院外及社区,实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减少区域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建设进度:2021 年 6 月前,各市县完成规划布局;12 月前,各市县至少 1 家综合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同步启动数据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区域胸痛救治网络平台;2022 年,完成全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胸痛中心建设,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继续完善质控体系及数据监测平台,发布全省胸痛救治地图。建设标准 :国家卫生计生委《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国卫办医函〔2017〕1026 号)。(二)卒中中心规划布局: :以示范高级卒中中心为指导,高级卒中中心为核心,卒中防治中心为基础,构建全省卒中中心三级网络,以提高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为目标,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认证、培训和质控体系,践行职责分工明确、双向转诊、诊疗效益良好的分级诊疗模式。开展“卒中急救地图”建设,打造“区域黄金时间救治圈”,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各级卒中中心开展远程培训、远程技术指导、远程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

3建设进度: : 2021 年 6 月前,各市县完成规划布局;2021年底,省级三级综合医院完成高级卒中中心建设,所有三级综合医院要规范开展静脉溶栓和取栓等技术,80%以上市县至少建成一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卒中防治中心,常规开展静脉溶栓等技术;2022 年底,市县三级综合医院完成高级卒中中心建设,所有市县至少建成一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卒中防治中心,常规开展静脉溶栓等技术,常规开展取栓技术的比例要达 10%以上;到 2023 年,常规开展取栓技术的比例要达 30%以上。建设卒中中心的同时,同步建立和完善各区域脑卒中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建设标准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国卫办医函〔2016〕1235 号)。(三)创伤中心规划布局 :以提升多发复合伤救治成功率为目标,搭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创伤救治体系,根据各市县面积、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科学规划并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中心,以各个创伤中心形成对接点,构建覆盖南海区域的全省的创伤急救网络,能够在全省范围内得到快速救治和转运严重创伤患者,提高急救效率。在各市县急救体系规划内建立省、市县、乡镇三级创伤中心,向基层卫生机构辐射的救治体系,全省各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建设一级创伤中心,其他市县

4建设二级创伤中心,每市县建立 2-5 个三级创伤中心。建立成熟的海南省创伤救治体系,提高本地的创伤救治能力,建设进度:2021 年 6 月前,各市县完成规划布局;12 月底前,启动创建工作,确立 2 个以上一级创伤中心;2022 年,一级创伤中心达到 5 个以上,50%市县至少完成 1 家以上二级创伤中心建设;2023 年,省、市县创伤中心建设完成,形成规范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标准 :《海南省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拟于2021 年底前发布)。(四)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规划布局:完善区域性危重孕产妇转运会诊和救治网络,配齐配强基层妇幼保健服务网底,支持各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抢救单元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产科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立孕产期疾病全方位防控、救治及管理体系,进一步降低我省孕产妇死亡率。按省、市县二级规划,每市县建立至少1 个市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原则上依托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进度:2021 年 6 月底前,各市县根据方案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确定本辖区医疗机构产科建设目标、产科 ICU 抢救单元建设并组建团队等;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12 月,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开展省级基层妇幼保健技术师资培训、孕产妇救治技术培训,为孕产妇抢救单元团队提供免费进修,并根据各

5市县危重孕产妇抢救单元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质控和督导。2023年 12 月前,形成规范高效的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建设标准 :国家卫生计生委《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国卫办妇幼发〔2017〕40 号)。(五)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规划布局:以提高我省儿童和新生儿疾病救治能力和水平,降低儿童和新生儿死亡率为目标,加强全省危重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建设,通过配齐配强基层医疗机构儿科病房服务设施,按照《国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标准》《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进行规范建设,实行分级管理,进一步降低我省危重新生儿(儿童)死亡率,达到提高我省人均期望寿命的目的。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若干个省级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每市县建立至少 1 个市县级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进度:2021 年 6 月前,市县根据方案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确定本辖区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建设目标、新生儿抢救单元建设并组建团队等。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12 月,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开展省级新生儿救治技术培训,为新生儿抢救单元团队提供免费进修。各市县救治中心进行能力建设,包括设备、场地等,省内组织专家根据各市县新生儿抢救单元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质控和督导。2023 年 12 月前,形成规范高效的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体系。

6建设标准 :国家卫生计生委《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国卫办妇幼发〔2017〕40 号)。三、组织实施省卫生健康委负责“五大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及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组织省属医疗机构的中心建设实施。各市县卫生健康委负责本市县综合医院中心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制定本市县建设方案,落实辖区内医疗机构各中心建设相关工作。“五大中心”建设由医政医管局牵头,胸痛中心建设的技术性工作由海口市人民医院承担,卒中中心建设的技术性工作由省人民医院承担,创伤中心建设的技术性工作由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担,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的技术性工作由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承担。(一)筹备启动阶段(2021 年 4-6 月)1、省卫生健康委制订工作方案。2、各市县根据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医疗需求及资源分布,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制定建设规划和目标,制订本市县工作方案。3、省、市县分别组建各中心建设专家团队,承担技术文件拟定发布,相关知识流程培训,中心建设的申报、评审、质控、督导、数据分析等工作,推荐符合标准的医疗机构参与国家级认证。(二)建设实施阶段(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12 月)

71、各中心专家组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组织中心建设培训会议,对中心建设工作进行指导。2、省卫生健康委委托牵头医疗机构、学术组织或第三方机构,根据申报级别、按照工作方案及管理指南要求,对申请医院进行评价,评价合格的单位由省卫生健康委审定后公布,对公布的中心进行督导质控。(三)总结评估阶段(2023 年 12 月)1、对我省五大中心建设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总结。2、召开总结会,组织各市县各医院交流经验。四、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五大中心”建设工作,从落实省政府重点工作决策部署,推进健康海南的高度出发,将“五大中心”建设工作作为改善医疗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在资金安排、人员设置、能力提升、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建设,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各市县工作方案请于 2021 年 6 月 30 日前报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二)整合医疗资源。各级医疗机构要将“五大中心”建设与医院整体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在体制机制、能力建设上重点支持,要推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优化诊疗流程;医疗机构与各级 120 急救中心双方联动,确保院前院内救治无缝衔接,提高急危重症早期干预水平。发挥各中心辐射作用,与

8医联体建设相结合,带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促进“院前急救、院内治疗、院外康复、基层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有效衔接,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有效、连续的诊疗服务。(三)提升信息化支撑。利用海南省三医联动一张网信息平台等资源,建立诊治信息上报系统、数据库及远程救治信息共享平台,健全检验检查结果实时传输系统,做到院前及院内各部门及时共享救治信息,实时监控,定期质控。(四)强化考核督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对中心建设开展督查考评,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估体系,掌握工作进展,定期交流信息,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督促落实整改,对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省卫生健康委将定期对各市县“五大中心”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五)重视科普宣传。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在推进“五大中心”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相关疾病防治的全民教育,要加强疾病早期识别、救治和相关慢病防控的健康知识宣教,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五大中心”建设进度和成效,发掘推广医疗服务新模式,扩大受益面。积极总结典型经验,宣传推广示范医院和中心,形成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的工作氛围,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