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是怎么形成?看看以下2个方面


翡翠原石是怎么形成1

翡翠形成过程:
1、岩浆在高压条件下侵入到超基性岩中的残余花岗岩浆;
2、在区域变质作用时原生钠长石分解为硬玉;
3、在花岗岩脉和淡色辉长岩类岩脉在12-14kPa压力下,在钠的化学势高的热水溶液作用下发生交代;
4、由近硬玉硅酸盐熔体结晶而成。

翡翠原石是怎么形成2

翡翠原石指的就是刚从矿场开采出来没有经过人为化学处理的翡翠。每一块精美绝伦的翡翠成品都是由翡翠原石打造雕琢而成的,所以,翡翠好与坏大部分取决于翡翠原石的好坏,因此翡翠原石的价格比翡翠玉器的本身要贵得多。因为翡翠成品的样子是固定的,根据品质的好坏和雕刻的精致程度来定价格就好了。翡翠原石的价格就不同了,翡翠原石没有经过开发,所以它可以利用雕刻的范围就比较广了,价格也相对的灵活一些,越是品质好的翡翠原石它的价格越高。

一、翡翠原石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

翡翠生成的地质条件十分苛刻,它须要一个高压低温的地质环境(压力5×10(3)-7×10(3)kpa,温度在150-300℃)。首先硬玉岩在整个地壳中非常难于形成,并且十分稀少。另外它的围岩一一超基性岩也十分少见。有了以上二个条件为前提,还须有微量铬离子一一色素离子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漫长的时间里,不间断的进入硬玉晶格,才能形成一般的绿硬玉。

二、翡翠原石的好坏该如何看?

1、从原石表面鉴别好坏

皮壳----真皮壳有翡翠皮壳特有的晶粒自然排列现象,质地坚硬,除山料,用手摩擦有矿物颗粒剥落现象外,水石皮壳坚实,难以剥落硬物敲击,声音清脆颜色自然,结构均一,如有变化与周围部分无明显界线,呈渐变关系有裂隙及后期充填物,代表多期地质作用的产物。假皮壳无翡翠外壳特有的晶粒自然排列现象,质地疏松,手感刺硬,手摸刀刻有落砂现象敲击声音沉闷颜色不自然,结构过于均一,如有变化与周围的关系截然无或少裂隙和后期充填物。

门子----假“ 门子”上的翡翠是贴上去的,仔细观察,在外皮上有一条缝合线。经过掏空处理的“ 门子”,总给人绿色在里面的感觉,敲击时,掏空处声音变弱、变闷,与未掏空处的声音不同。

松花----绿色的假“ 松花” ,如果是贴上去的,绿色的翡翠碎粒与周围假皮的关系截然,且颜色相同,质地也相似,结构均一,如果是绿色树脂类物质时,用钢针极易滑动,具油脂光泽,热针探刺有明显的反应,并出现火山口式的小孔如是铬盐浸染的绿色,在查尔斯镜下显粉红色。

翡翠原石皮壳上有明显的风化颗粒,有得用手可以擦掉,红、白、黄、褐、灰、黑各种颜色都有。看玉壳是判断原石的主要依据。缺乏不同外壳的表现决定了它们内部纹理的差异。玉壳的一些颜色随着土壤的色调而变化,但也存在多样化的颜色,这使得识别特定领域变得困难。

癣---- “癣”是指翡翠原石上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黑、灰、浅灰色印记。真原石的“癣”与硬玉的关系密切,它们间有着成因上的关系,有“ 癣” 易有色,同时“ 癣” 又吃色,“ 癣”随绿走,“ 癣” 随绿生。仿制的“ 癣” 是将黑钨矿粉末粘于皮壳上。真原石的“ 癣” 一般呈灰黑色,具土状光泽,与周围部分呈渐变关系。仿制的“癣” 呈深黑色,光滑干净,具金属光泽,与周围部分关系截然。

2、查看皮料的结晶情况

肉眼观察---- 一般来说,翡翠砾石粗皮料结晶就大,结构就松软、硬度就低、透明度就差,翡翠原石质量较差;细皮料结晶细小、结构紧密、质地细腻、硬度高、透明度好,其中,尤以皮色黑或黑红有光泽者为好。这种籽料行话称“狗屎蛋子”,多为翡翠的中上品;砂皮料的性状介于前两者之间,品质变化较大,但其中也不乏好料,因而“赌性”最强。

用水查验----将翡翠砾石在水中沾湿后拿出来,查看表皮上所沾水分干的快慢。干得快者,说明其结晶粗大、结构松散、或裂纹孔隙多、质地差,反之,则说明其结晶细小、结构致密、质地好。

3、通过绿色辨别好坏

绿色的多少和色质的好坏决定着翡翠的品质和价值,因此,要注意通过观察砾石内部绿色部分在表皮上显露的种种迹象,推断其内部绿色的状况。绿色的多少,与绿色部分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有关。翡翠中的绿色部分以呈团状和条带状集中分布者较有价值。这样的绿色显露于表皮时往往也呈团状或线状,也有时会呈片状。当绿色在表皮上以大面积片状出现时多为表皮绿,其内部往往无绿;而当绿色在表皮上呈线状或团状出现时,特别是当表皮上露出的绿线呈对称分布时,其绿会向内部延伸,甚至贯穿整块砾石。后者的价值自然比前者高,因此,有行话说“宁买一线,不买一片”。

4、通过翻砂看翡翠好坏

翻砂:指翡翠原石的外壳(腊皮的除外)大部分的外壳都像一粒粒的沙组成的,翻砂立指外壳表面沙子侧着光线看时一粒粒像站立起来一样。 翻砂粗与细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都是细好,沙细肉就细,但是玻璃种的通常又都是粗砂皮,因为出玻璃种的场口最多的是木那和莫西沙,木那玻璃种的皮壳沙很刺手,并伴有脱沙,莫西沙老象皮是赌石中的极品,看着砂粗皮厚并呈褶皱状,光看这皮壳就可以价值不菲了。说有句话叫认准风化皮,粗砂出玻璃,不过很多人一辈子都遇不到玻璃种的。所以还是细皮子的好,比如黒乌沙,黄盐沙、白盐沙等等,黑乌纱的腊皮下有翻砂,而会卡腊皮下是玉肉,会卡的水翻砂之分特别明显。

以下是常见的主要外壳的特征:

1.大象皮:形似老象皮,浅灰色,大象皮肤的外观粗糙且起皱,看起来没有沙子,但很粗糙,触摸时手感带刺,这是风化的典型表现。这种皮的石种较好,是原生沙壳,切割后多见半透明的玻璃底,是皮壳中的上等。主要从老帕敢出产。

2.老树皮:也叫得乃卡皮。形似树皮,黄褐色,显褐皱性的干枯,眼看粗糙,手感带刺。切割后多见白水底,含正色者居多,可赌性强.这种皮壳多见出产于大马坎场区。因缅甸有一种当地人称为得乃卡的树,树皮很像种皮壳,所以人们也称其为德乃卡皮。

3.白沙皮:皮上沙粒似盐,石种老,皮下有白雾,主要产于老场区马拿场口和小场区处的莫格叠、新场区的个别场口。除此而外的白盐沙,皮下没有雾,沙粒粗细不分,手感弱。常见脱去白沙有黄沙,是次生沙壳与原生沙壳共生的例证。原生沙壳下若有绿色,大多阳而不阴,翠色浓艳。应该注意的是,一些白盐沙皮肤有两个皮壳,表面是黄色的,在刷是白色,但不影响品质。 新场区也有少量的白盐沙,有雾和嫩皮。

4.黄沙皮:沙粒似盐,显深黄色,石种主要产于老场口。其他场口也有出产,最重要的区分是沙要翻得好,大小,产量黄色的皮壳散发着黄沙粒,这是最好的黄沙的表现,有较强的立体感。由于所有现有场口中都有黄盐沙皮,因此很难确定具体的字段。需要说明的是:其表层的砂粒粒径大小对于黄盐沙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均匀,不要突然改变,否则其品种会变差。如果皮壳紧密光滑,大多数也很差。 新场区 黄盐沙皮没有雾。

5.石灰皮:属于山石,黑皮。产量非常高。它主要产生于老场区,后江场区和小场区的第三级,大部分出小件沙粒被一层石灰粉包裹着,刷掉这层白粉便是白沙,这是表层风化的表现,出产子老场区的切割后见玻璃底者居多。

6.脱沙皮:大多皮壳容易掉落,这是双层沙壳,是原生沙壳与次生沙壳共生的典型品种.脱去一层还有一层,颜色多为一层白,二层黄或者红,有的慢慢变白,有的还是黄色或红黄色,这些大都种好。主要来源是东郭和老场区。

7.黑乌沙皮:黑色的皮,高产量。主要在老场区的第三层,后江场区,小场区,多为小头。其中,后江和莫罕场口的黑乌莎略带灰色,又名灰乌莎。 老帕敢 :黑色为煤炭,表皮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蜡壳,叫黑色的蜡壳。 莫罕,后江,南奇也有黑色蜡壳。 老帕敢和南奇黑乌莎容易出高货,是一种热门商品。但是,我们必须善于找到颜色区别,因为蜡壳被沙覆盖,不容易识别。必须仔细搜索。有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当蜡壳粘在皮肤上而没有沙子时,它会变硬并且不容易掉落;沙壳很容易脱落。另外,如果它很容易掉壳,这大部分是后江石头。

8.铁锈皮:铁锈皮为黑黄,它可以出现在不同颜色的沙壳上,一条条宽窄不等,有的是片状走向,有的是块状。铁锈壳如果沙粒适中,翻得有力而规整,切割后底和色都好,他们大多数底灰,如果它是高绿的,就可以克服底灰的毛病。不怕底灰,只怕无色,一经有色,色必是又翠又水。

9.水翻沙:多见为老石种,颜色黑黄灰大多数场口都有。 老场区马荃湾口黄沙也有一些生锈,类似。要特别注意沙子是否匀称。沙粒一般不太好,因为出产这种水翻沙的场口比较杂乱,底水一般,主要区分点是皮上有无水锈。有代表性的是麻母湾和会卡的萍皮水翻沙。

10.红沙皮:色似杨梅红,也称杨梅皮。多是大小不等的玉料。表面上的沙子就像成熟的杨梅,深红色。出产这种沙壳的场口比较多,有摆上桥、香公、大马坎、穷瓢、马那、摩哥地等,中等石种,多见牛血雾,一般为豆底。若是壳上出现褐色的槟榔水锈(红色或白色或红色和黄色),其色就很不好。

11.腊肉皮:水石,皮红如腊肉,因而叫做腊肉皮。皮壳有厚有薄,中底有粗有细,一般不透明,属中等翡翠,产于乌鲁河河口等,出产场口比较多。含翠色者却少见。

12.青蛙皮:颜色青灰或淡绿,表皮细腻而显薄,没有雾层,切割后,多见水短,含翠色者比较少,它多见出产在后会卡场口。

13.黄梨皮:梨黄颜色,皮薄,打光即可看见内含的颜色,切割后,绿色黄味足,显鲜亮活放,是大马坎最具代表性的块体。色彩比较高,主要是好的玉材。

14.洋芋皮:皮色土黄而薄,多见半山半水石。透明度纯净度高,底好。产于大马坎和莫帮洼场口。

15.笋叶皮:颜色乳黄而薄,透度高,属半山半水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