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翡翠如意挂件设计图 据说:慈禧太后在六十寿辰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对情感和祝福愿望的独特表达。朋友和亲戚见面或分开后,他们经常用“一切如意”、“幸运如意”和“和平如意”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如意”意思是“如你所愿”。演讲者真诚,听众舒适。寓意的抽象很容易理解。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些极具情感色彩的饰品,并将这些祝好运的祝福倾注到这些饰品中,其中典型的是“如意”。

我们常见的“如意”形状像长柄钩,平头像月桂叶,形状像灵芝。对于“如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更一致的说法是“如意”的原始原型只是一个民间挠痒痒的工具。根据宋代吴增《能改斋漫录》,引自《音义指引》,“如意”,古代的爪杆,或骨角竹和木头,可以切割成手指爪。把手可以有3英尺长,或者脊痒,手够不着,这样会抓伤爪子,就像人们喜欢的那样。这种“挠痒痒”的工具在南方叫做“不求人”,在北方叫做“老叶月”。如意的头部是弯曲的并向后转,给出“向后转是如意”的警告含义。手指形状的前端有一个实用的价值,它可以挠痒痒,被称为“随心所欲”。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很早的如意为青铜的,汉代时民间出现了以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材料制成的如意,长约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等。

从唐代开始,如意制作就更加讲究了,而且使造型丰富多彩,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的艺术品,使它的长度变短,柄端手指形变为少见的灵芝形、云朵形状等。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整体造型优美华丽。质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玛瑙等珍贵材料制作成的工艺精品,并有浮雕、镂空、镶嵌及景泰蓝工艺也用上了,而且装饰上了精细华丽纹饰。精品中有汉玉檀柄如意、金镂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镶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丝珐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后期,如意成了观赏品、珍藏品,身价百增。清代如意从民间转向宫廷,成了大臣敬献皇帝的贡物,也是皇帝为宫女的晋升及选妃的珍贵礼品。非常相信命相的慈禧太后特别钟情如意,她主政时甚至要求在故宫里每一个房间都必须放置如意,据统计,故宫现在藏有各种材料和样式的如意一万多柄。

在翡翠进入中国后,慈禧太后更是对翡翠如意情有独钟,各地的官员们费尽心思,为讨好慈禧太后,大量收集翡翠如意。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进贡者题款的如意。每逢皇帝即位、皇后和妃嫔生日、节日及喜庆佳日,大臣们都要向皇帝后妃等敬献如意。据说:慈禧太后在六十寿辰时,在收受寿礼时,仅如意这项就收到了珍贵的精品八十件。如意还是皇帝选后的信物和凭证,也是帝后赏赐大臣亲信的礼品,就连外国的一些使者有时也能得到皇帝馈赠的如意。

清宫珍藏翡翠灵芝式如意,长47.8cm如意以整块翠琢成,灵芝形,周身遍琢小芝、花果等,翠色鲜艳,成色好,水头足,碾琢精美,为宫廷如意中的极品。如此大块的翠如意更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具有几千年吉祥祝福寓意的“如意”,在现代翡翠饰品中也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玉雕大师们,充分利用了翡翠的灵性,通过及其精湛的技艺,赋予了如意新的人文和艺术魅力,创造了让现代人爱不释手的如意宝,为我们现代人所钟情和喜爱的,寄托了我们对亲朋好友美好祝福,希望幸福、吉祥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