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一代玉雕名家范同生:苏帮大师的禅味人生

在会见范同省之前,商业记者通过互联网收集了120多页的信息,看到许多采访反复提到范同省从小就喜欢绘画。因此,记者想把标题写为“苏浜大师的绘画生活”。

即至见到范同生,采访中他总会说出一些儒道佛的词汇,譬如“当头棒喝”、“戒掉贪嗔痴”、“爱玉要适度”、“闲时、空境、禅心、等观”、“不要太多索取”、“不计较”、“顺其自然”、“活在当下”,始觉应拟作“苏帮大师的禅意人生”。

但到夜深临睡前,又感现在的范同生也会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喟叹,虽早已是一代玉雕大家,可谓功成名就。却也倍感闲时难得,历经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索性就作“苏帮大师的禅味人生”。

两个多小时的专访,中途因为几波客人临时造访,屡遭中断,实际的访谈大约持续一个半小时。商界记者试图通过一家之言,再现一代大师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意为后来者参考借鉴。

爱玉、读玉与做玉

玉,就像精神鸦片一样,懂它的人能看到那种摄入魂魄的美。玉是君子的象征,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像公约一样。有人嗜玉成痴,睡觉抱着玉,走路拿着玉,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范同生说:“溺的过度,会伤害到自己,还是得适度。”

把玩玉的时候,玉也在变化,人养玉,玉也养人,相互影响。对玉越尊重,它就回馈最大的利益。范同生说:“我们做一件作品,到现在最读不懂的还是原材料,因为每一个原材料和每一个人一样 ,它没有一模一样的。一千个石头一千个面孔,做玉得了解它,往往十个方案中只有一个最适合,只有最适合的方案才能体现一块原材料的价值。”

做玉,创新创意很难,想走与众不同的路,还是要下很大的功夫,并非信手拈来。应酬多的时候,整体作品质量都会下降,还是要慢慢加强自身修养。范同生说:“做玉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对玉器行业,人们往往只看到光鲜的一面,没有看到十年磨一剑的辛苦付出。在玉雕行业,要想有出头之日,必须持之以恒的坚持,要有匠人精神,要有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的恒心。”

都说文如其人,大抵玉也如其人吧,那么范同生究竟如何跳出龙门,终成一代大师呢?

漫漫玉雕谋生路

范同生出生于南阳镇平,一个100多万人口的河南县城,却有超过三分之一玉雕产业从业者。那里大师云集,佳作频出,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虽说生长在这一块沃土,范同生小的时候,就接触到玉雕,但他并不喜欢,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决定不做玉雕。原来当时他所接触到的全是大件玉雕,雕刻过程中往往噪音很大,而且玉石粉末乱飞,烟雾弥漫,容易患矽肺病。

命运似乎就喜欢开玩笑,90年代初范同生报考中国美院,可时运不济,未能中榜。要不要复读,他曾一度彷徨纠结,考虑到美院公费变自费以及并不富裕的家境。彼时的范同生心想:路有千万条,何必执着美院一条路,只要认真付出,总有功成之日。再一看,周围的朋友们凡是做玉的条件都不错。于此,范同生因为谋生的需要,踏上漫漫玉雕路。

前十年打拼摸索

1993年,范同生在老家玉雕厂当起学徒工,学习雕琢大件玉雕,虽然很忙很累,范同生依然坚持。然而范同生当时的师父忙于自己在外头私人开办的玉雕厂,放在范同生身上的时间并不多,这让一心想学技术却学不到技术的范同生倍感人生无望。恰在此时,已在苏州站住脚跟的同学赵显志,来信邀请范同生到苏州发展。

鱼米之乡,吴人巧治,高手云集,天堂风景,这一切无不让范同生为之动心,就此与苏州结缘。几年间,范同生遍访名师,从雕刻到设计、绘图,逐一熟络摸通。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范同生已经可以拿到3600元每月的高薪。为了改变家境,他并不满足,跟老家表弟一拍即合,做起了玉石原材料的生意。走新疆跑东北,头一次就赚到3万多块,范同生尝到了甜头,胆子也大起来,但是实在朴实的性格加上做生意没有经验,信任换回的却是被骗,范同生买回来的石头要么缺斤短两,要么被调了包以次充好,没多久范同生赔了个精光。

认识到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范同生又开始寻找再寻找,总想走出去,改变原来坐井观天的状态,实现人生追求。于是他走南闯北,不断丰富人生阅历,为了提升雕塑工艺,他北上天津美院,潜修雕塑。为了开阔视野,他又南下广东,从事泥塑、陶塑。然而几年过去,范同生已过而立,虽然经历丰富,但仍然一事无成。

2003年非典爆发,这给了忙碌的范同生一些时间去认真反思过往,他猛然意识到还是应该回归于玉雕技术。他分析:社会太复杂自己又比较单纯,认识不到的时候,很容易摔跤;而苏州有玉雕的土壤和氛围,自己又懂玉雕技术,如果不提起来,过两年就提不起来了;做技术是长远之计,正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于是从那时起直到现在,范同生就认准了玉雕艺术这一条路。他说:“当时静下来之后,知道自己一辈子不可能再做其他职业了。”

后十年坚定匠心

决定为之付出一生的时间,应该说范同生是爱上了所干的这一行。但万事开头难,此时的范同生背负6万多元的外债,身上仅有几百元,交完工作室一个月的房租之后,连床都买不起了。好在范同生朴素单纯的性格,给房东留下靠谱的印象,于是房东给范同生提供了一张平时不用的床供他住。在朋友的担保下,范同生赊欠了一台1000多块的玉雕机器,加上之前遗放在朋友那里的几十块玉石,一穷二白的范同生就这样创建工作室,正是今日在苏州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文同轩玉雕艺术工作室“的前身。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下定决心的范同生早起晚睡,吃住都在工作室,2-3天便能雕琢出一块玉。精品手艺加上靠谱为人,朋友间口碑相传,很快范同生打开了市场。一年下来赚了20多万,还清了所有外债。

范同生越来越明白,手艺人靠作品说话。他在玉雕工艺上狠下苦工,十多年的行业沉淀、走南闯北的人生经历以及低谷彷徨期的生命感悟,在他专注深研玉雕艺术三年之后,终于迎来爆发。

从2006年起,范同生开始在玉雕界崭露头角。被授予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神工创新英才“、”中国神工创意英才“、“中国首届工艺大师”等国字号大师。

于此同时,范同生的玉雕作品,在“神工奖”、“天工奖”、“百花奖”、“陆子冈杯”、“中艺杯”等诸多国字头大奖中,屡屡摘金夺银,单金奖就有8项之多,业界罕见。

范同生对玉雕艺术的执着,让他名利双收。在谈及如何平衡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时,范同生说:“好的玉雕艺术作品,需要真正的创新创意,要体现时代的印记,然而这类作品,往往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这跟商业化是个矛盾,真正符合市场的,一定是传统的东西,它承载着老百姓的精神寄托,比如平安吉祥、前途远大、赚钱多赚、一帆风顺等等。我们每年会做3-5件能够对同行有引领的作品,一定要创新才能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不好卖没关系,可以自己先收藏起来。当然工作室的大部分作品,还是必须得符合市场需求,做老百姓喜欢的看得懂的作品。”

2014年前后,许多爱玉者慕名而来,要求跟范同生学习玉雕技术,范同生明白工作室是营业的地方,不适合教学。在朋友的建议下,半公益性质的“文同玉雕文化培训中心”正式创立。成立之日起,培训中心便承载着让玉雕艺术遍地开花的历史使命。

结束语

采访结束了,文同轩客厅悬挂的那幅“春华秋实”、楼下玉石雕刻的吱吱声以及范同生对卖玉者的那一声“阿扎西”,却还时时让记者回味,久久不能抹去。

喜欢翡翠,请加我们的微信,工厂翡翠,触手可得

微信号fcgc55

微信号fcgc66

微信号fcpf18

上一页告诉你翡翠蛋面的秘密!下一页玉雕名家甘琪阳灵动写意禅佛意,玩出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