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雕大师吴金星 被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是评委对我的作品的肯定

如果说欣赏宝石主要在于欣赏它们的形状和颜色,那么中国玉雕给人们带来了意境之美。成为一流的玉石雕塑家也许并不困难,但要进入下一个层次并成为真正的大师却不容易。

可以说每一块玉石材料都有自己的含义。在自己的环境中,只有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才能捕捉到山水之间的宇宙意境,然后运用自己的艺术技巧将其转化为人们可以欣赏和欣赏的特定艺术形象。

而今,云南的玉雕形成了王朝阳、董春玉、于丰也、杨树明、陈孝贤为代表的云南玉雕大师队伍,在他们的作品里,你能看到绵软的浪漫,复杂的情愫,深远的禅意,更能看到历史长河中玉雕艺术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观雪论道

黄龙玉中“仙”——陈孝贤

中国黄龙玉界第一位“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云南省黄龙玉协会雕刻委员会副主任

玉石感悟:黄龙玉在色泽和材质方面,给雕刻师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很大,黄龙玉独一无二的水草花,更是具备中国国画的画韵,有以形写神的效果,是一个很好的雕刻材质。遇上黄龙玉,是我最大的荣幸。把国画的意境和寿山石的雕刻手法融入黄龙玉的雕刻中,是我的创作之路。

这是一块被行内视为废料的翡翠,它久久地躺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这块翡翠其底子类似死黑,仅稍透微缘,且布满片片点点的棉。在行内人眼中,这是一块不列等的低档货,因此人们对它不屑一顾,但它注定要与大师结缘。

喜欢翡翠的朋友可能听说过《风雪夜归人》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本身来讲就是一个传奇。

从被商家遗弃的废料到拍卖出天价的结局,这中间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就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玉雕大师——杨树明。

在云南,37岁的杨树明是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中国玉雕大师”美誉的第一人,他的玉雕作品屡次斩获各类金奖并被众多海内外藏家收藏。

而他的《风雪夜归人》缔造了一段变废为宝,从10块钱到400万元的传奇。

当时,杨树明在市场闲逛时,发现了一块被商家当做废料处理的翡翠毛料。

这块料子里有很多的“米芯子”和“绵”。米芯子,是翡翠中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密密麻麻的斑点;而绵呢,也是翡翠中的絮状物。

整个料子的“种”也一般。最后因着常来市场逛,老板半卖半送的将这块“废料”以10块钱的价格卖给了杨树明。

而这块“废料”这一放就是一年。

玉是有神性的,它注定要与具有慧眼和灵性的知音结下不解之缘。

之后,一件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诞生了,题名曰:《风雪夜归人》。

2009年到龙陵时,正值黄龙玉原料交易高峰期。我既耳闻了身边无数人“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也目睹了在低劣的雕刻技艺下,身价百万的黄龙玉籽料只被切成一只手镯,一块块上好的玉料一刀切下去变成了垃圾的辛酸场景。在被黄龙玉之美所折服的同时,也为龙陵缺乏黄龙玉雕刻人才感到惋惜。

于是,我筹资在龙陵建设了黄龙玉加工厂房,用“以工代训”的方式培养黄龙玉雕刻人才,提升本土黄龙玉雕刻师的雕工技艺。被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是评委对我的作品的肯定,也是对黄龙玉协会各项工作的肯定,为我们今后工作增加了新的动力。

兰之幽

中国玉雕界的“齐白石”——王朝阳

国家高级工艺师;云南省玉雕大师;云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聘请为第六届专家委员会会员

玉石感悟:面对一块玉石,首先就是要读懂它。在我看来,每一块玉石都是有生命的,作为一个创作者,要秉承着一颗工匠之心真诚与之交流,再次唤醒那颗沉睡了千万年的玉石之心。对于中国人而言,玉石已经远远超脱了其材质属性,它更多的是承载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对福佑吉祥的祈盼。清闲之余,携一枚玉石静观慢品,乐享自然之恩赐的同时,也可陶冶情操、引领我们感悟那萦绕在雅致美玉间的玄妙禅思。

从行业角度来看,玉石产业在调整中不断发展;在传承中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有理想、有文化,敢创新的年轻人进入了玉雕行业。最近几年也有一些雕刻功底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年轻玉雕师崭露头角。他们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把新颖的设计应用于玉石雕刻当中。伴随着从业者之间竞争和合作的不断深入,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好的作品进入大家的视线。

五老观太极

璞玉灵魂的雕刻师——杨树明

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云南省玉雕大师;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亚洲珠宝玉雕大师

玉石感悟:我对玉雕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理解。玉石是有灵性的自然产物,作品创作雕刻的过程,正是对“真、善、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过程。不管这块玉石毛料是多么的不起眼,但同样具有它的灵性所在。所以创作雕刻的时候就不能考虑它“形感”的美,还得从玉本身具有的灵性入手,将一个玉雕人的“真、善、美”融入进来,才能得出真正好的作品。

正如中国“形感”雕塑大师李学斌先生所说:“雕塑是有形的、空间的,是用来塑造形象的,是占空间的物质”。换言之,其实作为玉石的雕刻也是如此。玉的“形感”只是不同雕件形的塑造和感观,其每一件玉雕作品的真正灵魂与价值,在于创作雕刻师傅对玉雕作品本身具有的灵性和“形感”的把握,是否真正融入“真、善、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风雪夜归人”这件作品本是被业内专业雕刻师傅们抛弃和遗忘的废料、低等货,料的底子类似死黑,稍透微缘,且布满片片点点的棉。

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反复观察、揣摩,才真正读懂了这块料,找到了它的灵性所在。回忆起这20年来经历的点点滴滴,想到了《逢雪宿芙蓉山人》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句,灵感与作品瞬间融合了起来,经过再三思索,我最终给这件作品取了“风雪夜归人”的名字。

作品中,苍茫的暮色下,漫天雪花纷飞飘落,古树擎空,简朴的茅屋,一个头戴斗笠的夜归之人气韵生动,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从2003年至今,作品的价值已过百万元。自此作品成功出世后,我更加坚定了对“真、善、美”的“形感”创作。

此花不与群花比

玉雕人物的缔造者——董春玉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师;国家级高级技师;云南省玉雕大师;德宏师专珠宝专业客座教授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客座教授

玉石感悟:玉石,由于价格昂贵,石材的不确定性很大,加上玉雕行业的一些陋习,商品属性较浓,玉雕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雕虫小技,而不被视为是艺术品,而玉石也一直排斥在艺术创作之外。通过一批玉雕艺术家的长期努力,一大批无论雕工和立意都臻至完善的作品脱颖而出,终于登堂入室,逐渐被收藏界承认,面对来之不易的局面,又岂能松散懈怠,踌躇不前。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谁会都不如自己会,尤其是玉雕创作,需一气呵成,在设计、泥稿、直到雕刻、甚至后期处理,都需要我们亲力亲为勤学不辍,学术、技术上精益求精。

玉雕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宽松的学术环境、便捷的交流途径、世界文化的融合,使得玉雕作品风格层出不穷,难分轩轾,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我们的作品的主要功能和属性是要让受众更加轻松和放松,我们要和他们水乳交融,而不是高高在上。

一念

别具匠心的玉雕“天工”——于丰也

云南翡翠艺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美术学院玉雕实验室副主任兼讲师;文翡集团艺术总监

玉石感悟:应该说,在目前的玉雕界中,几乎没有人可以忽视经济效益上的考虑,但是这并不会妨碍我们制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玉雕当然也是如此。作品既要考虑经济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玉雕真正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价值同时也是文化价值。

当代制作的玉雕理所当然要有当代特色、当代文化内涵。这就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传统工艺,题材,内涵的吸收理解。玉雕一向注重对传统的继承,这本身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做无本之源,中国传统文化有如此多的精华可以借鉴使用,为何不能使用呢?这是玉雕的有利条件,我们不能放弃。但是,我们对玉雕的继承是有条件的,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它是有选择地利用学习。

然后对当代文化的选择和学习。我们身处当代社会,必然受到身边各种文化,各类视觉经验的影响。我们熟悉的生活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时间与地域都是不同于以往的开放社会。所以理所当然我们要忠实于我们的感受、体会。忠实于我们自己。

玉雕发展正是需要从各类文化中吸收经验,从各类艺术门类中找到新的可能。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怎样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要实现互相的弥补,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在保持自身本性,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吸收可能的条件来完善自己。

春城晚报记者 欧阳小抒

这是一块被行内视为废料的翡翠,它久久地躺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这块翡翠其底子类似死黑,仅稍透微缘,且布满片片点点的棉。在行内人眼中,这是一块不列等的低档货,因此人们对它不屑一顾,但它注定要与大师结缘。

喜欢翡翠的朋友可能听说过《风雪夜归人》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本身来讲就是一个传奇。

从被商家遗弃的废料到拍卖出天价的结局,这中间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就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玉雕大师——杨树明。

在云南,37岁的杨树明是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中国玉雕大师”美誉的第一人,他的玉雕作品屡次斩获各类金奖并被众多海内外藏家收藏。

而他的《风雪夜归人》缔造了一段变废为宝,从10块钱到400万元的传奇。

当时,杨树明在市场闲逛时,发现了一块被商家当做废料处理的翡翠毛料。

这块料子里有很多的“米芯子”和“绵”。米芯子,是翡翠中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密密麻麻的斑点;而绵呢,也是翡翠中的絮状物。

整个料子的“种”也一般。最后因着常来市场逛,老板半卖半送的将这块“废料”以10块钱的价格卖给了杨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