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翡翠交易文化地点,瑞丽

瑞丽翡翠交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傣族蒙毛。转到《瑞丽市志》年,傣语《北野经》记载的瑞丽,是蒙茂国占比王国、滇越程响王国和鲁川王国的首都,是傣族文化的发祥地。蒙茂自古就有珠宝贸易。地名项杰(傣语)被翻译成中文称为“宝石街”,是古代翡翠珠宝交易的地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中原内地和东南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原政府通过穿越勐卯傣族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与东南亚国家和印度一直保持着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傣族地区成为经商的必经通道和货物的集散地。丝绸、茶叶、土杂等物由这里出境,换回宝石、玉器等特产,促进了当地和中原的经济发展。

翡翠出产在哪里?据史书记载:“红翡绿翠水玉王,精雕细琢传家宝。均生帕敢”。翡翠产于缅甸密支那以北东经96°3北纬25°8的帕敢地区乌龙江流域。自东汉在腾冲设置永昌郡管辖地域就远达密支那以北的帕敢地区。明朝时设腾越府,《滇黔游记》上有“腾越出碧玉”的记载。所谓“玉出云南”(玉出勐卯,玉出腾越)指的就是出产地密支那北部的龙肯和帕敢地区。这地方原来是中国云南的管辖地。《中印缅交通史》中述:“自元代开滇以来,数百年间,产于勐养土司(瑞丽勐卯管辖地)之翡翠,红、蓝宝石,玛瑙琥珀等珠宝玉器,因交通便捷,逾为内地人所注目。商人采之,转贩各处。云南地当中介,为重要市场,故购买珠宝者,辄或疑云南为其产地,呼其为‘云南玉’。”直到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后将翡翠产区帕敢一带划入缅甸版图。从此,“翡翠产于缅甸”成了后期的固定说法。

翡翠从汉代就传入了中国。据史籍记载,早在东汉永元9年(公元97年),云南永昌(今保山)傲外蛮及掸国王雍“调遣重泽奉国珍宝”。这是缅甸玉石首次进入中国。掸国,即今缅甸西北勐密一带的帕敢地区。

从汉代开始,瑞丽便成为我国与缅甸进行翡翠贸易交往的重镇。当时,从四川成都出发,经宜宾进入云南的昭通,经下关(大理南昭国)到德宏的勐卯(瑞丽)从姐告进入缅甸的木姐、南坎到帕敢、再到中亚;另一道则从德宏盈江县铜壁关进入缅甸密支那帕敢翡翠产区,然后直抵印度、中西亚,形成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要早好几百年。当时,沿着这条“蜀身毒路”,马帮、象队(公元前4世纪,傣族统治地区史称“乘象国”,国都在现在的瑞丽勐卯镇)络绎不绝,贩运大量的玉石毛料。

从明代至抗日战争后期的近500年间,缅甸开采的玉石毛料都几乎运入瑞丽(古勐卯王国国都)、腾冲,只有一部分就地打磨加工。接着兵分三路,一部分向东,经大理、昆明;一部分进入四川宜宾到成都,或从宜宾经长江运出,再远销内地和沿海;一部分运到东勐即泰国的清迈。当时,玉石不仅是勐卯王国的珍宝和生活饰品,还是对西汉、明朝的贡品。那时,这些珠宝玉器还不能作为一般的商品进行交易。这些珍奇的绿色石头,明朝称碧玉,滇西永昌郡称翠生石。中国的王孙贵族视为异宝,竞相佩戴装饰,成为贫富等级的划分。有的还以玉去作装饰,区分官级。直到明代中叶,中国皇帝派太监驻永昌郡麓川(瑞丽),专门采购珠宝玉器。明末熹宗天启《滇志》载:“官给本钱,由民收宝石入于官”。官私合作,使当时大量勐卯翡翠进入中国(当时,缅甸密支那勐养管辖的勐拱、帕敢翡翠产区,均隶属古勐卯王国)。


综上所述,缅甸翡翠产区(勐养)勐拱、帕敢曾是勐卯傣族王朝的管辖地。历史上,瑞丽既是中国翡翠的源头,又是翡翠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和集散地。

瑞丽珠宝市场重新兴旺发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瑞丽边境贸易日趋繁荣,南方丝绸之路重放异彩。边贸的繁荣同时带动了瑞丽珠宝产业的急速发展。缅籍华人、傣族、景颇族等民族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珠宝翡翠商纷纷从泰国清迈和缅甸各地转向瑞丽珠宝街经营珠宝翡翠。往日古勐卯王国车水马龙的姐相珠宝翡翠街的盛况,今天又真实地重现在世人面前。

云南的腾冲、大理一度是翡翠玉石的集散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换成了瑞丽。如今的瑞丽翡翠市场是我国翡翠交易品种最齐全和最具有人文特色的大市场。经营者有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等国家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在同一块土地上、中国的西南边陲瑞丽经营着同样的珠宝翡翠。

瑞丽翡翠市场的繁荣,不仅得益于瑞丽独特的地理位置、国家一级口岸和姐告唯一的境内关外政策,还与缅甸政策紧密相关。缅甸政府从1998年3月起,正式允许翡翠毛料以边贸的方式进入瑞丽。每年从缅甸进口到瑞丽的毛料约有6000吨左右。

今天的瑞丽,仍然是中国翡翠的源头和全国最大的翡翠集散地。

看完本文,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