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雕成器——翡翠的加工工艺与技法

在古代《三字经》,人们说:"玉不是被切割的,而是被制成碎片。"人不学,不知道义”。古人把玉石思维和人们的学习放在一起,指出未切割的钻石和人们的无知一样不受欢迎,这表明玉石思维的重要性。

玉器有着记载砾石的作用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这是器以载道的体现,而将这些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正式玉器上的雕刻图案,这些不同类的图案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玉曲子温润刚韧之材,器精与匠心独运之工。一块玉材,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方能成为一件受人喜爱的器物。翠雕工艺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这也是我国玉石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玉雕工艺掌握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件美玉要经过选料、开料、薄皮、碾琢、抛光等繁琐细致的工序才能完成。常见的翠雕技法有切割、磨平、起线、轧槽、镂空、管钻、打孔和钩、轧、顶、挖、撞、脱环等。

翡翠因为硬度较高,再加上翡翠的原料(尤其是高档料)非常稀少且珍贵,被称为玉中之王。因此,其加工程序、加工材料、加工工具和加工设备有别于其他玉石。现在我们就对翡翠加工工序进行以下阐述。

一、量料取材

量料取材是最重要的开端,翡翠玉料多数带皮壳,是世界上唯一带皮壳的玉石,故也称未赌石或赌货。也是其他玉石所没有的。因此,选料的关键要看加工用途,用来做摆件或是器件,做手镯或是挂机,戒指还是戒面等。原料的特征与加工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选择不好,不仅浪费原料,加工出来也会亏本。

在此我们要告诉大家三个不同的玉雕技法的概念,分别是巧色、俏色、分色。玉雕行业内评价雕工利用三个层次“一巧、二俏、三绝”值得就是这三个概念,他们是中高档翡翠制品常用的雕刻技法,也充分地体现出量料取材的玉雕构想。巧色是巧妙运用颜色,俏色是在巧色的基础上将颜色的鲜艳之处俏出来,分色指在俏色的基础上把不同的颜色部分严格地区分开来,不拖泥带水。

古代的玉雕师们常用巧色的工艺,也就是说在玉器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石上的 颜色,而且尽量将它们巧妙地运用在雕刻的题材中,使其不但不成为瑕疵,反而能使制成的玉器独居自身的特点而显得更加生动。慢慢地,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巧色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俏色的玉雕技法。俏色之所以能超越巧色,不仅在于将原石鲜艳的颜色保留并运用于雕刻题材中,更在于将其鲜艳之处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使他们称为整件玉器的抢眼之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色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被人们关注的,在俏色的基础上,将不同颜色的部分清晰地分开,这对翡翠来说非常困难,因为翡翠颜色的形成与过渡往往是渐变的,这要求玉雕师傅不但雕刻技术精湛,更要对翡翠原石的各方面特性非常熟悉而且勇于尝试。行内有句老话:“神仙难断寸玉”,意思是说经验老道的行家,也有拿不准的时候。要想了解翡翠原石的变化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分色已经成为一件优质的现代翠雕作品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二、开料与切割

开料与切割是对翡翠原石最初的加工,也是为一件产品打基础的环节,因此应尽量避免出现严重的失误。

(1)片切割法

片切割法通常是用中型油浸开料机或大型开料机将翡翠的大块原料进行切割,锯口较宽且深,损耗较大;用中型切台适合切割做摆件的翡翠原料,锯片较薄且有冷却,锯口较小,对原料的损伤也较小;用小型切机切割如把玩件、牌片和坠饰等的翡翠原料,锯片薄如纸般,对原料基本没有损伤,除开料外也常用于雕刻过程中大光面的开面。这三种横轴立轮切割机的切割,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翡翠切割方法。

(2)砣切割法

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从而达到切割被加工玉器的工具。古时候,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轴上的带子分别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轴同时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此时只要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摩擦来加工玉器了。现代的翠雕工具已经全部采用电动设备,而且转速可以调整,玉雕师只要掌握好翡翠原料就可以了。这样在速度提高的同时,工艺的精细程度也跃上了新台阶。

(3)线切割法

线切割法是指用马尾和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剥成两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见抛物线形的线锯痕迹,很可能就是用此法剥玉的结果。在当时不讲究时间、人力、劳动效率,只求通过这种持续的“以柔克刚”的毅力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这种费力又浪费时间的方法在古代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证。

三、切磋琢磨

古代制玉技法是按照石器制作的工序而来,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主要是指切、磋、琢、磨,玉器则沿用了这一套工序。切指的是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葫芦皮、精细的木片、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雕刻。

设计完的玉坯交给玉匠(古称“玉人”),经琢碾、抛光等工序,便制作成玉器。琢玉的工具主要依靠砣机。砣机发明于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部落,它的出现大大推动了琢玉工艺成为独立手工艺的进度。完善的砣机叫做“水凳”或“高凳”,以铁坨子、木结构组成。玉匠用双足踏蹬板使砣子旋转,带动蘸水精钢砂磨磋玉料而成型。所以说玉器不是用刀刻的,也不是用凿子鏨成的。由于古代冶玉工艺是由玉匠用砣机碾磨而成,这对玉器艺术的审美价值有很大影响,因此不能用雕刻艺术的观点来评价古代玉器艺术。现代砣机以改为电动铁砣粘上金刚胶,行内称为钻石粉砣,旋转速度可以达到800~2000转/分钟,不仅省去了抹蘸水的时间,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并创造出了崭新的艺术韵味。

看完本文,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