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出土明代翡翠手镯

翡翠加工业始于明朝。然而,由于直接出土于明代的翡翠已经很久没有被发现了,许多旧的翡翠收藏品显然是明代的物品。从工艺和类型系统方面识别它们并不困难,但是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总是很难说服人们。直到2007年冬天在延平县桐梓墓发现了翡翠手镯,背后尘封的爱情故事也被发现了。

2011年初,马崇仁接到了一位云南商人的电话,称手上有一只明代出土的翡翠手镯,请马老赴云南腾冲鉴定。这条信息引起了马崇仁的极大兴趣:当今中国翡翠界有许多明代翡翠藏品,无论从做工或型制上都不难鉴别,却因缺少或丢失了赖以断代的佐证,受到了专家质疑。如今,这样重要的证物真的出现了吗?

马崇仁立刻召集传世翡翠资深鉴赏专家,组成明清翡翠研究小组赶赴云南。经过多日考察,他们发现这只翡翠手镯出土于云南省腾冲县近郊西山坝大牛场的墓葬群,墓主为明代延平府同知、正五品吴宗尧的夫人,出土时间是2007年冬。

马崇仁与传世翡翠小组成员还到腾冲县查访到相关当事人,获得了证人证言和录像资料;并实地考查了吴姓家族在卧龙山为墓主新建的墓;观看了村委会保存完好的吴宗尧墓志铭;查阅了吴姓后人于2001年修编的吴氏族谱《渤海家声》。最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这的确是一只明代出土的翡翠手镯,其流传的时间至少比徐霞客游历腾冲还早60年。

腾冲是世界首开翡翠加工先河的地方,腾冲翡翠加工业始于明代。《徐霞客游记》记载了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公元1639年造访腾冲且与翡翠密切接触的事实,证实了翡翠业在明代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在当今也有古玉收藏者,谓之其所持有翡翠为明代翡翠藏品。但是由于长久以往未发现明代的直接出土翡翠,曾使得古玉收藏家们的信心一直受到挑战,许多老翡翠藏品分明是明代的东西,无论从做工、型制上都不难鉴别,但总苦于没有直接的证据而无法让人信服。

2007年冬天,时因腾冲县政府建设用地需要,腾冲城近郊西山坝大牛场的墓葬群所在地被征用,其中包括一方古墓。墓主人为明代延平府同知(副知府)正五品官员吴宗尧及其夫人的墓。就在此墓里发现了这只老翡翠手镯,外表有蚀痕和包浆。后由被业界誉为“翡翠王”的马崇仁先生和同样是腾冲翡翠界老前辈的马罗刚先生收藏,后马罗刚先生将其捐献给中国翡翠第一馆------腾冲翡翠博物馆。

走进翡翠博物馆,在二楼的明清老货展区,一只明代的出土手镯格外惹眼。

因年代久远,被深埋地下的墓志铭(铭文为“明昭养奉政大夫延平府同知中峨吴先生墓志铭”)及长篇铭文也得以重见天日,使得翡翠手镯入土的年代有了确切而充分的证据。

经过马崇仁、马罗刚先生的多方研究,确认了事情的真实性。并从铭文的记述中发现了一段忠贞悲壮的爱情故事。

墓主其人:名吴宗尧,字协卿,号中峨。生于明嘉靖癸未年9月24日(公元1523年)。卒于万历6年3月1日(公元1579年)。终年56岁。

吴氏宗族从开世始祖传至当今的第一百三十二世,已有三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吴姓第21世,为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第111世吴润,于洪武年间奉命由浙江余姚到云南讲学,并落籍腾冲,从此,这支吴姓族人便世居云南腾冲一带。吴宗尧则是吴姓第113世后裔。

吴宗尧生平以明道为已任,其志不在进取。二十岁时东行万里,游学湖海15年,拜师访友,往来于有道之门,终日与道为乐,不欲入仕。后经父兄师友再三勉励,三十五岁时方入仕途,先后任蜀(四川)资县知县、晋(山西)马湖府同知、福建延平府同知。

吴宗尧与原配夫人林氏(江苏同里人)无嗣,后娶河南怀庆人原氏、刘氏为二侧室。吴宗尧晚年思母心切,三番五次向朝廷请辞还乡。最终于万历元年(1573年)被应允回乡伺奉74岁的高堂老母。中峨回乡后还同时创办了凤山书院,乐以书文教导滋育乡人。

然而,还未终母之养,他便于丁丑年(1577年)冬一病不起。万历6年3月1日(1579年)吴宗尧临终诀别时,面谕原、刘二人,敦其改嫁。然而悲痛欲绝的二人却誓死不从,遂于吴宗尧死之当日双双服毒自尽。虽然,后经家人救活,但就在吴宗尧死后的第三天,先是原氏于凌晨寅时自缢,接着刘氏便亲自将原氏收敛,随即也于卯时自缢身亡。时年原氏30岁,而刘氏年仅25岁。

两位忠贞烈女的感人故事迅即被坊间传为佳话。州府广布文告,盛赞双烈女,并立贞节牌坊对原氏、刘氏予以表彰。死后葬于腾茏苁山(腾冲西山坝大牛场),其正房林氏与之同墓,双烈女原氏、刘氏则合葬于旁。

这只明代翡翠镯的出土,对于翡翠源头的腾冲,可以成为一个标杆,这对今后鉴别和认定明代翡翠应该会起到一个技术层面和信心上的支撑,这也算是此次发现明代翡翠的意义之所在。

看完本文,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