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金"装,时尚雪蝉设计,演绎自然之美

1573012291513778.png

自然会问自己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件珠宝?这件珠宝是对中国古代玉石雕塑动物主题形式和概念的哲学反思,试图重新展示或思考?

当我们仔细玩味它带给观者的体验感觉之后 先有两个方向可以解说:

一是作品(作为造像形式类的珠宝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比如对颜色的设定,构图,线条,氛围还有意境,进而涉及珠宝类雕塑的材料(玉石,黄金,宝石等)以及创作和欣赏时的环境场合及佩戴者的性别年龄等等;第二,作为一件珠宝类的雕塑作品,《雪蝉》所描绘、呈现的当然首先是且根本上是一种精致、栩栩如生的某种具有美好寓意的动物形象。由此两个方面(作品与真实)的思考也就基本说明当下我们创作艺术类珠宝作品的要旨。

虽说身处工艺美术行业,尤其当下整个行业风气都在强调精湛工艺的同时,作为一个设计师或雕刻师更应该有一种磊落不群的精神,那种与庙堂之气、行家之气相抗衡的气度。工艺美术作品没有工艺,没有手上功夫,必无所成,然而珠宝玉石雕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心灵的掌上雕塑艺术,光有手艺,难有作为,必须要有人本身对待这个世界独特的解读视角,而且与手艺相比,人对世界的感受力甚至比工艺本身更重要,艺术创造必须超越技巧超越手上功夫。

关于题材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关于技法

金和美石

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①《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克扞于强御。”
  ③宋 杨万里《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相逢便金石,一别几春秋。”
  ④清 梁章钜 《退庵笔记·摄生》:“若常令少小之緼袍,不至于甚厚,则必咸保金石,而寿比南山矣。”

......

材料组成

除了两边雕刻而成的十六片多边形翡翠翅膀以外,在蝉的头部还嵌有一对高品质翡翠材质的眼睛,加上蝉的身体主体部分,共有十九块不同颜色的翡翠和一百三十五颗白钻、蓝宝和黄蓝宝组合而成。 其中身体和翅膀的结构框架使用的是20k黄金。


作品名称:自然系列之【雪蝉】

作品材质:20k黄金 翡翠 宝石 钻石

作品尺寸:50mm*21mm*16.1mm

作 者:刘竹

清戴熙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惊,是人们看到新奇的事物而产生的惊讶之态;喜则是由作品的美感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那么,思,则能荡起内心更深处的心灵回响。

《雪蝉》是用什么材料雕刻制作而成的,材料又是什么性质的,这属于科学的态度;作品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但是当我们开始不在乎作品本身它是用什么材料雕刻而成的,又或者不关心它有什么样的用处,只是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作品,并发现作品呈现一种美的形式,给观者带来美的体验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的态度中,作品成了表现人特殊情趣的形象。

在上面一段话中我们对《雪蝉》的第三种态度(审美态度)的描述中, 作品是为了要呈现人的某种情趣、喜欢的事物的形象或物化后的意象。不管是形象也好物化的意象也好,最终也不过只是一种符合,符号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其意义在于表现某种情感,是人的思想或意念的物化。当然,符号本身的含义是被赋予的,只具有代指功能。

其实,符号说并不是一切作品的最终属性,或成为归纳一切作品的某种观点。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雪蝉》归类为虫鱼鸟兽类题材的玉石雕刻,假如我们只是为了表现一只蝉,为了蝉而雕刻蝉。那就太单调乏味了,那这样的雕刻还有什么魅力?这样的珠宝类雕塑作品还能是作品吗?所以,其主旨本就不是在描述某个动物或花鸟的形象。我们说,五代以降,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观念更倾向于“境”的创造,而不是情感的直接抒发,更不是对现实景象的外观描写。所谓“境”的创造,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创作者个人的自我生命体验、生命发现的结果。借用中国古代绘画或艺术理论,“境”的概念是我们可以归纳对作品的三种态度之外的第四种态度——“初视如散缓,熟识有奇趣。”

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争相推崇的一种艺术境界。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如何真正的传承精髓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在研究与实践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仅存的一支一直延续的文明体系,更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当我们以考古的方式不断地对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进行解读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创造出属于我辈们的文明也是同等重要,甚至是必须要完成的目标。正是在这样迫切的使命中我们不断地对传统文明的追溯,以及在文化实践当中不断地去摸索新的文化展现形式,以完成我们新世纪传承和创新,从而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文明新纪元。

看完本文,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