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翡翠巧雕价值 张备大师一直以来不刻意追求单纯的玉质美和工艺技巧

优雅、寓意、造型、精神、精品的巧雕

——与苏派玉雕大师张北先生对话

文/裴海燕

著名苏派玉雕大师张备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他自幼喜欢美术,深受吴文化的熏陶,对玉石雕刻尤为钟爱。曾求学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被推荐进入苏州玉石雕刻厂学习玉石雕刻与设计。在那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张备对美玉倾注了全部的才智和热情。在此后的十年间,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从学生到学徒、到设计师,他的玉雕技艺经历了一次次质的飞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于1998年成立了“张备玉雕工作室”。张备大师继承了“苏工”精细、文雅、秀美的雕刻风格,擅长圆雕、浮雕和俏色巧雕,刀法古朴细腻而又凝练奔放。其作品题材广泛、新颖独特,巧用俏色、形神兼备,并融入了中国画简洁明朗、富于想象的写意手法和时尚现代的设计风格,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张备大师一直以来不刻意追求单纯的玉质美和工艺技巧,而是力图将精神层面的感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

作为近年来脱颖而出的苏州实力派玉雕大师,张备的作品在国家级、省市级的玉雕大赛中屡获殊荣,无论是玲珑小巧的饰件,还是古朴雅致的把件,无不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站在传统和现代交汇的节点上,张备用“天道酬勤”来勉励自己,他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立志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玉雕艺术家。

张备现为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国家工艺品鉴定师、艺术品评估师、著名玉雕艺术家,并获“专业紧缺人才”证书。

11月1日,嫦娥五号试验器的返回器成功着陆,2日上午在交接仪式和开仓仪式上,全部搭载物品顺利取出。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搭载物品除了歌唱家彭丽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内的“中国梦音乐芯片”等之外,两块海派玉雕作品也入选其中。这两块玉雕的作者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翟倚卫。他说,海派玉雕因兼容并蓄、融贯中西备受世人喜爱,他也在积极推进更现代、更时尚的“新海派玉雕”,“让海派文化融入生活,走向世界”。

契合登月主题,两块玉牌均入选并升空

走进老锦江饭店正门,在左侧裙房看见一扇颇有设计感的大门,既有石库门的老上海韵味,又有着西方的简约艺术范儿,这里便是海派玉雕大师翟倚卫的玉器展示馆。室内布置得很像一间博物馆,玻璃罩内摆放着各式玉牌和玉器饰品,辅以茶具等中式器物,洋溢着浓浓的海派风情。

“我从没想过自己的作品会上天,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兴奋异常。”翟倚卫向记者介绍了作品入选的来龙去脉。原来早在8月末,他就接到探月工程方面的来电,希望他能带上两件玉雕作品前往北京开会并做展示。“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他们会把玉牌带上天,只是偶尔听说是和嫦娥探月工程有关。最开始我想制作一块登月主题的玉牌,可惜时间来不及,只好选了两块得意之作,一块是《云台清曲》,一块是《云带钟声》。”

翟倚卫解释说,《云台清曲》曾获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刻画的是一位少女坐在庭院中倚着镂花铁门吹奏笛子,云台则代表着天上宫阙;而《云带钟声》则是刚雕琢完毕的新作,刻画的是一处山水美景,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也有骑马郊游的人,代表的则是人间烟火气。“两幅作品刚好象征着天上和人间,也算是契合了登月主题。”

经过专家讨论,最终定下这两块玉牌作为海派玉雕的代表作,入选航天器的搭载物品。“我还有幸前往西昌,近距离观看了嫦娥五号试验器的升天过程。”翟倚卫表示,虽然作品作为“中国元素”之一飞入太空,他感觉很荣幸,但他也知道,假如航天器返回失败,也就意味着他的两块玉牌回不来了。“这两块玉牌加起来价值不菲,又是我的心爱之作,如果没了,心痛是难免的。我充分考虑过风险,但只要国家航天事业有需要,我很愿意配合。选了我的作品,也算是对我的肯定。”

苏州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笔者从北京乘高铁历时5个多小时到达苏州,在著名高级工艺美术师李金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苏州皮市街花鸟工艺品市场,由于刚下过雨,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在这个熙熙攘攘、曲径通幽的市场里,沿着石板路一路前行,便可在不经意间抵达张备大师的工作室。

走进工作室,抬头即见由著名书法篆刻家瓦翁先生亲笔题字的“张备玉雕屋”的牌匾,青春少女、林间小鸟、飞舞的羽毛、水墨荷花、盛开的玉兰花……一件件精美的玉雕作品映入眼帘,而在不远处小小的简易工作台上堆满了一块块和田籽料的红皮、青花等尚在创作中的原材料,我们的采访便在这间简单而雅致的工作室里开始了。

记者:张备大师,您好!很高兴能有机会采访到您。在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中,苏派玉雕独树一帜,“苏工”以其“空、精、灵”的雕琢技巧闻名于世,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说法。您与玉结缘,一定与浸润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有关吧?

张备:的确如此。据史料记载,宋朝时苏州玉器业就已十分发达,是全国玉器生产的重要产地。明朝时,苏州的玉雕艺人辈出,技艺超群,尤其是嘉靖、万历年间,苏州出了一位在中国玉雕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陆子冈,其独创的“子冈”牌,于方寸之间雕刻出宏大壮观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我自幼便喜欢美术和书法,家中虽没有人从事艺术行业,也没有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但我父亲对我的这个爱好十分支持,加之苏州玉雕大环境的影响,初中毕业时,我便考入了苏州工艺美校学习雕塑,而我真正开始从事玉雕这个行业却是进入苏州玉石雕刻厂之后。

记者:您在玉雕厂足足工作了11年之久,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自己挚爱的玉雕,从少不更事到成熟稳健,从技法幼稚到日趋精湛,日复一日地在“玉”的天地中茁壮成长,让您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为您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谈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感受吧!

张备:苏州玉石雕刻厂是当时苏州最大的玉石雕刻国有制企业,曾生产制造大量的玉雕作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同时,这儿也是人才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玉雕精英和大师。我刚进厂的时候,厂里的氛围很好,大家都非常朴实,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你想学什么,师傅都会耐心地教你。我刚进厂一年所创作的作品就获得了一等奖,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上天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我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学习,一分一秒也不舍得浪费,别人午休时间我就画画、写书法,这种状态让我成为了一些人眼中的另类、傻子。但我毫不理睬别人的看法,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领导的器重,加上老丈人和妻子的支持,我进步神速,玉雕技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995年,我被破格提升为设计员,成为厂里最年轻的骨干和重点培养对象,这在当时是件倍有面子的事情。我深受鼓舞,积极性更高了,开始将自己的想法在设计中表现出来,我独立设计的一些作品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当时玉雕厂有一块高冰种满绿的翡翠首饰料,由于成本太高,一直无人敢碰。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领导的信任下,我根据材料绿白相间的颜色特征,将绿色的部分设计为一大片莲蓬和小巧的青蛙,好似夏夜微风中,青蛙与莲叶翩翩起舞,所以作品命名为《蛙语荷舞》。这件作品在行业内引起轰动,多家报纸相继采访,并给出了“鬼斧神工”的高度评价。还有一件《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翡翠作品代表厂里参赛,获得了当年“百花奖”的金奖。

我在玉雕厂受益良多,不仅开阔了胸襟和眼界,练就了扎实的玉雕技法,而且也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应该说玉雕厂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没有玉雕厂,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记者:环境只是外因,您自身的严谨、认真和对玉雕事业的热爱才是您成功的关键。您为什么后来会决定离开玉雕厂,自立门户呢?

张备:我是真不愿意走,但别无选择。当时同期进厂的十多位同事,我是最晚走的一个。其实主要是体制问题,作为国营性质的企业,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根本就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厂里的处境日益艰难,产品销售不畅,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厂子已是名存实亡。无奈之下,我只能顺应时代的变化,开起了玉雕工作室。

记者:现在看来,您走出这一步是完全正确的。您的天空更加广阔,可以放开手脚,尽情施展您的才艺,独立发展您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我看您的玉雕作品集,一下子就被第一张名为《飞羽》的作品所吸引,一片精妙绝伦的弯曲状羽毛,似轻盈的舞者,从遥远的天际飘然而至,真是静中有动的最佳诠释。谈谈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吧!

张备:这件作品的创作有个故事:有一次,画家马伯乐先生来访,我曾请他为我起个号,他这次是特地为我赐号来的。他笑嘻嘻地说:你为人重情义,又豪放,且名字叫“张备”,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刘、关、张各取一字,号为“飞羽”如何?“飞羽”顾名思义就是一片会飞的羽毛,我的目光掠过书桌,当扫到那片有裂的白玉时,突觉眼前一亮,一个灵感油然而生。那是一片结构紧密、洁白温润的和田籽料,但可惜中间有一条伤裂,若按常规处理,就是沿裂剖开,做两片叶子,再镶上黄金,做成工艺品,但过于俗套,意义不大,我便随手把它放在了书桌上。为什么不雕刻成一片飞翔的羽毛呢?我当时高兴得拍案而起,羽毛飞舞在天空的那种轻盈的体态,正好可以把玉料上的这条裂避掉,不用把玉料剖成两半,保留了其天然的形态,真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创意。说干就干,我立马把想象中的造型在玉料上勾画起来。然而,要在坚硬的玉材上表现羽毛的柔软和飘逸是很困难的,好在这片玉料细腻、洁白有油性,符合羽毛的一般特性,但关键是要靠精巧的雕琢和独特的刀法处理来体现。我一边画稿,一边脑海中浮现出表现羽毛动态的技法和体现轻盈感的刀法要点:首先要抓住羽毛自然的形态,从而不着痕迹地将原有的伤裂处理掉;然后把羽毛的根部刻意地放大,用夸张的形态表现动态和力度;最后将羽毛的顶端翻翘折卷,体现羽毛飞舞的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将一片富有动感的羽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当这片随风起舞的柔软、轻盈、灵动的羽毛最终呈现在我的眼前时,心中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这件作品在2012年中国工艺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从此,我就以“飞羽”为号,更加偏重巧雕、巧艺,注重形神兼备,简洁明了。其实玉雕是个“做减法”的过程,减到最后,作品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记者:很多大师的作品都是细微处见文章,比如一幅山水写意画,高山上流淌着小溪,溪里的小蝌蚪寥寥可数,走进画中却有蛙声一片。玉雕艺术既不能像诗歌和音乐那样用文字和韵律表达意境之美,也不能像绘画那样淋漓尽致地挥洒色彩,而要在坚硬的材质、特定的色调、有限的空间里,刻画出象外之意、韵外之致的意境美,真不是一般的雕刻师所能企及的高度。

张备:时代在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玉雕师,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从文学、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才能转变思想,触类旁通,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我的一生有美玉相伴,何其有幸,能亲手琢玉,让我倍感幸福。千百年后,我们都已归为尘土,而玉石雕琢的艺术品则永存世间。

记者: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卓越。作为苏派玉雕中生代中的杰出者,祝愿您在艺术的道路上事业精进,收获更大的幸福和快乐。

附张备大师近年获奖代表作品:

2006年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奖 铜奖 《秋夜丝语》

首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 优秀奖 《佛手》

2008年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 铜奖 《和合二仙》

第二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 优秀奖 《喜得莲科》

2009年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 金奖 《枯木逢春》

2010年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 金奖 《思》

第三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 银奖 《金玉满堂》

2011“中国玉石精品展”银奖 《飞羽》

2011“子冈杯”银奖 《春酣》

2011“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银奖 《爱山乐水》

2012年中国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 《飞羽》

2012年中国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 《龙跃凤鸣》

2012年中国(苏州)工艺美术丝绸艺术大展金奖 《山色幻影》

【引言】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它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玉因其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在上古时期被奉为神器和礼器,传说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即为玉。后来人们常常将玉视为富贵、权利的象征,喻为君子之涵养。《说文解字》释义:“玉,石之美,有五德者。”

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再美的玉也必须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打磨,才能焕发新的生命。明清以降,以玉雕大师陆子冈为代表的苏派玉雕名震京师,誉满四方。宋应星《天工开物》有言“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作”以隽永、清雅、书卷气而名动一时,成为中国传统人文艺术的一部分。时至今日,苏州仍然是治玉名城,那相王弄里的琢玉之声吸引了全国各地藏玉者的目光,这里也走出了许多玉雕大师,而陈华便是这众多玉雕大师中翘楚。

比当兵还苦的那些年

陈华出生于四川泸洲,骨子里有着四川人的耿直、勤劳、重情义。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正是他的这些性格特征让他与玉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并在玉雕这条苦行的道路上风风雨雨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成为当代极有影响力的玉雕大师。

1987年,陈华参军来到苏州,在军民共建的项目中,结识了苏帮玉雕大师张凤鸣,学习玉雕。1993年服役结束后,陈华原本打算去深圳经商。临走时,重情义的他特意去拜别了老师张凤鸣。张凤鸣看他聪明灵巧,希望他留在身边继承他的手艺,包他三年学成。陈华心想:若能有个一技之长也可养活自己,而且当兵四年的苦都吃下来了,这三年的苦又耐我何?便应了下来,从此真正拜师学艺。

然而,这一入门才发现其中的辛酸。陈华回忆起那段艰苦学艺的日子,眼中仍然闪着泪水:“什么是苦?跟着师傅学的那几年才是真正的苦,比当兵还苦呐!没有任何工资,退伍下来的三百块钱,只留了一百给自己,其他都寄回了家。除了吃住,其他都得自己来,买衣服,看病吃药。”然而他在苦中寻找快乐,寻找人生的真理。